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马谡别传 > 第七百九十章 孟达之死(12)
    李辅刚开始的文化程度不高,也就上过二年私塾。

    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他在实践中学习文化,效果很好。

    现在他也算得上文武双全,这长史的工作,还难不住他,很快就上手了。

    李辅得到长史的官职,也是六品的军职。

    但司马家提出的条件,可比钟家给邓贤提出的还要苛刻,等于他卖身投靠了司马家,一切都要以司马家的利益为重。

    李辅、邓贤,表面上对孟达还是毕恭毕敬,但内心的怨念可不浅。

    尤其是邓贤,对孟达的怨恨更深

    第一次品级评定的时候,邓贤的儿子和李辅的儿子,表现不分伯仲,都被评为七品,属于下品上。

    而孟达的儿子,由于本身的才学不够,因为家世的原因,以及中正官的偏颇,勉强评了六品,属于中品下。

    第二次评选的时候,李辅、邓贤两人的儿子,进步都很大,很有可能晋级。

    但孟达见不得邓贤、李辅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平起平坐,悄悄和中正官吩咐不予晋级,就把邓贤的儿子定在七品不动。

    本来孟达也要把李辅的儿子也定为七品,但司马懿抢先出手,和中正官提前打好了招呼,要把李辅的儿子评为六品。

    孟达的地位不低,但和司马懿没法比,中正官选择了顺从司马懿意思,孟达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孟达在阻止邓贤儿子的品级晋级时,做的很隐秘,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不久之后,在司马懿的运作下,孟达压制邓贤儿子的事情,还是让邓贤知道了,他心里对孟达的怨恨,又加重了一层。

    前一段时间,钟毓让邓贤给马谡下套,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武器的管理、购买,本来就是邓贤的职责所在,孟达在钱财方面,对邓贤还是开放的。

    但被李严查获以后,还是走漏了风声。

    被申仪知道以后,就以孟达和马叔常武器交易为由,认定孟达与蜀汉有勾结,写密信状告孟达。

    曹丕、夏侯尚、桓阶等好友亡故以后,孟达在朝廷没有人说话。

    司马懿也想把孟达扳倒,安插自己的人手,就把这个事情报给了曹叡。

    蜀汉卖武器给孟达的手下,这事确实有蹊跷,曹叡也有些怀疑。

    但他并没有下令司马懿查证,而是留中不发,在退朝以后,找到钟毓,让他去了解情况。

    他算是找对人了,钟毓连忙向曹叡汇报,这是他栽赃马叔常的操作,以便牵连马谡。

    但似乎效果不好,马叔常非常决断,直接与马家分家,离开了蜀汉,举家迁往江东。

    这样一来,马叔常属于马家分支,多大的事情,都牵连不到马谡头上。

    但李严似乎抓住此事不放,因为事发时,马叔常还是属于蜀汉的马家。

    而且买卖的武器,是从马谡手上流转出来的。

    李严还没有正式举报,不知诸葛亮会不会包庇马谡。

    总的来说,马谡在蜀汉,日子也不那么好过。

    曹叡知道前因后果以后,有心敲打一下司马懿。

    就发公文把申仪训斥了一顿,说他捕风捉影、公报私仇,以后再发生这样互相拆台的事情,严惩不贷

    当然,顺便也带上了司马懿,让他不要让部下内斗。

    这顿训斥,也让申仪清醒过来,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能再举报孟达了。

    后来郭模叛逃告密,他有十足的把握,也要以身家性命担保,为的是让司马懿相信。

    其实,这次司马懿也是豁出去

    孟达是不是真的叛乱,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有申仪接应,还有李辅相助。

    而且邓贤是钟家的人,司马懿也已经得知,他不得不出力。

    只要他能擒杀孟达,真的和假的没有什么区别。

    司马懿身为都督,镇守宛城。

    在魏国的军事布局中,宛城的防御力量非常重要,与其他边境地区的守军相互呼应。

    它与扬州曹休的军队、关中曹真的军队等,共同构成了魏国完整的边境防御体系。

    司马懿镇守宛城,使得曹魏在荆州方向有了一个能够稳定局势的核心人物,有助于维持该地区的军事平衡。

    宛城的军队并不多,也就二万人,大部分是司马懿亲自训练出来的。

    领兵的将领,除了他的二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还有徐晃、牛金等。

    徐晃是曹操的心腹,曹丕把他和司马懿放在一起,自然还有监视的作用。

    司马懿前往上庸平叛,事情到底怎么样,他心里也没有底,徐晃肯定是不能带的。

    于是,司马懿留下八千兵马,给徐晃留守宛城。

    他亲自率领牛金、司马师、司马昭等将领,和一万两千军队,前往上庸。

    到达上庸城下,司马懿看到城门刚刚关闭,断定孟达毫无准备。

    司马懿估计,房陵、绥阳、昌魏、沶乡四个城池的军队,并没有集结过来。

    司马懿大喜

    他立即兵分八路,四路前去房陵、绥阳、昌魏、沶乡四个城池,招降城里面的军队。

    另外四路,围住上庸城的四个城门。

    每个城门各两千人,他们也不急于攻城,而是隔绝上庸城和外面的联系。

    因为孟达没有准备,另外四个城池的军队分散以后并不多,是在县丞的统领之下,每处只有一千人左右。

    在上庸城外面的军队,司马懿并没有太重视,分出的四支军队,每支只有一千人。

    虽然这四路军队,相对四个城池的军队,在兵力上并没有优势,但他们并不是要攻城,而是劝说他们参加平叛。

    这四个县的县令,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都是忠于朝廷的。

    如果当时孟达下达军令,让他们把军队集结到上庸城去,他们只能听命。

    军队一旦到了上庸城,他们也没有办法了。

    如果县令把兵权交出来了,他们整合军队,然后到拒不接受整编的城池,进行合围。

    这些城池的县令,并没有接到孟达的命令,都没有抵抗司马懿军队的底气,乖乖接受了整编。

    这样一来,本来有一万大军的孟达,被司马懿收编了四千,只剩下上庸城的六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