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飘扬的日月旗 > 第十二章 崇祯元年
    年三十,皇宫内外弥漫着喜庆的味道,这过年的气息暂时冲淡了辽东战事所带来的愁云。

    年三十夜,崇祯在暖阁内设家宴,将其嫂子太后张嫣和刘太妃邀请过来,一起吃团圆饭。

    刘太妃是崇祯的祖父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妃嫔。万历六年,朝廷为万历皇帝大婚,在民间挑选美女,最终选了三位女子。其中的一位女子王喜姐被立为皇后,刘氏被册封为昭妃,年21岁。刘昭妃是万历皇帝身边最早的妃子之一,但她不受宠,也无子。

    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帝病逝。王恭妃的儿子明光宗即位,然不满一月便在“红丸案”中不明不白死去。明熹宗即位,后宫朝廷上又发生了“移宫案”。事件平息后,当时名义上有资格做皇太后的后妃们都已经去世,只有郑皇贵妃封号最高,但她三十多年来干尽损人不利己之事,为朝廷上下所恶,而刘昭妃性格宽厚,多年来抚爱诸王,颇受尊重,被封为皇太妃,居慈宁宫,掌管太后印玺。

    在宫里熬了0多年的刘昭妃总算熬出了点名堂。然而性格温顺又看惯后宫众多姐妹荣辱起落的刘氏,早已深谙后宫生存之道,并没有被太妃的头衔冲昏头脑,她依然平静度日,不弄权,只在为信王(现在的崇祯皇帝)挑选王妃时坚持过自己的意见。周皇后就是在她的坚持下被选中的。

    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与奶妈客氏横行无忌,因刘太妃清静无为,既不与客魏同流和污,也不招惹客魏,所以平安的熬过了熹宗一朝的七年时间。崇祯即位后,她在朝廷和宫中更有威望。

    席间,刘太妃说道:“陛下,听说你最近很少去皇后和礼妃处。”

    礼妃,也就是历史上的田贵妃。

    “回太妃,是的,因为孙儿毕竟刚刚登基,政务繁忙。”崇祯毕恭毕敬地说道,在这位他应该称之为奶奶的长辈面前,他不会摆任何架子。

    “勤政是好事,但也要多到后宫走动,广布恩泽才是啊。”刘太妃说道。

    “太妃之言,孙儿定当谨记。”崇祯说道。

    “我老了,也没几年活头了。国家大事也不是我等妇人所能干涉的,但愿能在有生之年,看见陛下有个子嗣,那我也走得安心了。”刘太妃怅惘地说道。

    一旁的张嫣牵住刘太妃的手说道:“太妃这是什么话,您老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就是就是,太妃娘娘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周皇后和礼妃齐声说道。

    “就是啊,太妃娘娘你一定长命百岁。到时候您的重孙、玄孙、来孙、晜孙都能在这里陪您老用膳,共享天伦之乐。”崇祯也迎合道。

    “哈哈,那我岂不成了老妖精啦?”

    崇祯一听,不乐意了,说道:“这是什么话,您啊,是天上的仙女。”

    崇祯的话,哄得老人家乐呵呵的,刘太妃笑着道:“别愣着啊,用膳吧,菜都要凉了!”

    众人这才意识到还没有动筷子。

    “啊!对了,高公公,把那个拿过来。”崇祯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

    不一会儿,高时明端着一个铜制的盘子走了过来,盘子上放着数十枚银币。

    “这是……?”众人疑问道。

    面对众人的疑问,崇祯解释道:“这个啊,是朕命宝源局制作的银币,准备日后代替银子使用的。这些,就先送给太妃娘娘,皇嫂和皇后还有礼妃你们也有,给你们打赏下面人。”

    说罢,崇祯拿起一枚银币,放到嘴边一吹,然后拿到刘太妃耳边,道:“太妃您听。”

    “诶?有清脆的声音,这倒是稀罕。”刘太妃惊奇道。

    张嫣她们也各自拿起一枚银币,卖力地吹了一下,然后放到耳边听,都觉得甚是惊喜。而崇祯,则完全被无视了,自顾自地吃着菜。

    当夜,崇祯在周皇后的侍奉下早早入睡(没有那个),因为次日要进行元日的大朝。

    翌日一早,崇祯在周皇后及宫女的侍奉下穿戴冕服。看着周皇后和几个宫女忙来忙去,崇祯觉得,这冕服穿戴起来也太麻烦了,难怪不能经常穿。

    拿着镇圭,走出暖阁,寒风袭来,崇祯一个哆嗦,但随着则是一股热浪由心头而起。

    今天,是崇祯元年的第一天;今天开始,朕的时代正式来临;今日起,大明的旗帜将再次迎风飘扬。

    坐在玉辇之上,崇祯第一次没有犯困。之前数次朝会和冬至的一次大朝,他都是顶着惺忪的睡眼而进行的,但这次,他感到空前的精神劲儿。

    皇极殿前,崇祯走下玉辇,一步一步地踏着大理石阶而上。

    他现在很享受这种感觉,霸气,威武。

    崇祯进入皇极殿内,高时明大声喊道:“陛下驾到!”

    众臣应声跪倒,磕首三次。

    崇祯走到宝座前,看了一眼群臣,坐了下来,道:“免”

    “谢陛下!”众臣应声而起。

    “臣施凤来,贺陛下新春大喜,愿我大明江山千秋万代。”内阁首辅施凤来首先出列。

    施凤来是万历三十五年会试的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二,授翰林编修。天启六年七月,晋升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十月又晋升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一月晋升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施凤来入阁的时候,正值魏忠贤柄权,施凤来以柔和取媚,依阿权势,但也干了一些“镇静调护”之事,如中使李明道欲雇民船转运,施凤来上奏阻止。修撰文震孟的奏章言语过于激烈,激怒皇上,将被逮捕惩治,施凤来从容为其辨解,感动熹宗,又“密揭”申救,使文震孟得免于大难。皇极殿建成,魏忠贤叙功论赏,施凤来力引祖制,认为自己没有军功,不当受荫。但从宫中传出圣旨,施凤来力辞恩荫不受。

    自从魏忠贤被发放到中都凤阳守陵之后,施凤来便一直担心自己会被皇帝清算。而他在朝堂之上也只能顺承皇帝的话,没办法,他要想过得好,那就只能依附当今陛下。

    而弹劾施凤来的奏疏也不少,但崇祯都置之不理,他并不打算让施凤来下台,因为他要想压制住文官,就需要一个听话的内阁首辅,施凤来无疑便是不二人选。

    施凤来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也一直顺着崇祯的话,无论崇祯说什么,他都是“附议”。这一点,让崇祯甚是满意。

    内阁首辅施凤来朝贺之后,众臣接二连三地跟着唱贺词。

    在被贺词磨得快出耳茧子的时候,朝贺一环节终于结束。

    “众卿,今日乃元日,朕与卿同乐,为表喜庆,朕今日有赏,来呀。”

    接着,从殿外走进来数十个端着托盘的小太监,而托盘里,赫然就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银币。

    “这些,乃是白银所制,朕赏予诸卿,就当是诸卿的俸禄吧!”崇祯说道,他正是打算在官员中开始推广银币,为了增大官员们对银币的好奇,他又说道:“你们把银币放在嘴边吹一下,再放到耳边听听。”

    听了崇祯的话,那些大臣都试着做了一下,一听,呵,有声音,是清脆的嗡嗡声。

    “陛下,这是?”一个大臣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问道。

    “这是朕命宝源局制作的银币,朕准备用这银币替换银两,一枚银币乃一两白银所制,诸卿觉得如何?”

    “陛下此举甚妙。”

    “若是推行此银币,必可节省不少麻烦。”

    “陛下不愧为圣天子。”

    一时间,朝堂之上奉承声不断。

    而统一观点就是“此举甚妙”,虽然崇祯也猜得到众大臣们一定会同意,但他没想到会同意得那么快。

    ———————————————————

    今天双更送上,咱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