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飘扬的日月旗 > 第十三章 燧发铳
    正月初四,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崇祯依旧窝在暖阁里,没办法,外面太冷了,崇祯一步也不想踏出去。

    “陛下,兵仗局掌印太监求见。”

    “快传!”崇祯喜道。梁承嗣来求见,应该是燧发枪的事有进展了。

    “奴婢梁承嗣,叩见陛下。”梁承嗣走进暖阁,稽首拜道。

    “梁公公免礼。梁公公前来,可是那新式火铳之事有所进展?”崇祯迫不及待地问道。

    梁承嗣站起身来,躬身抱拳道:“回陛下,陛下所说那新式火铳已制造出来了。”

    “哦?拿给朕看看。”

    一个小太监端着一支火铳走进暖阁来,放眼看去,那火铳并没有火绳,赫然便是一把燧发枪。

    那小太监将燧发枪呈至崇祯面前,崇祯接过燧发枪,细细地打量着。这燧发枪长约900,其上装有带锯齿的钢轮、链条、弹簧和击锤等,击锤头上有一打火石,倒是与燧发枪无异。

    “好,好。梁公公,辛苦了,不知这新式火铳是谁人所制?”崇祯问道。

    “回陛下,乃是陛下所挑选的那几名熟练匠户所制。”

    “哦?哈哈,好,就是不知道这用起来威力如何?”崇祯笑道,燧发枪做出来了,那就要有质量保证,如果威力不大,则要针对性地进行改造。

    谨身殿外的广场上,竖着一个靶子,崇祯要在这里试验这支燧发枪。

    一个锦衣卫校尉端着燧发枪,站在离靶子五十步外,瞄准靶子准备发射。

    “砰!”

    一声枪响过后,一个小太监跑了过去,将靶子拿了过来,拿到崇祯的面前。崇祯看了一下,正中靶子,而且还凹得挺深的。

    “再将靶子放到七十步去外试试。”崇祯说道。

    不一会儿,靶子被安置在七十步以外,那锦衣卫校尉再次端起燧发枪,在放入了定装的弹药后,瞄准靶子。

    又一声枪响后,小太监再度把靶子拿过来,崇祯看了看,这回依然正中靶子,但相对于上一次,弹丸凹陷得明显没那么深。

    “将靶子放到八十步外,连续射击五次试试。”

    “砰!”一声枪响之后,那锦衣卫校尉加入弹药,继续射击,当五次枪响之后,靶子再次被拿到崇祯面前。

    崇祯数了一下,除却刚才的两个弹孔,只有三个弹孔,也就是说,八十步外,五发弹丸只射中了三发。

    “这次放到一百步外去试试。”

    当再次响起五发枪声之后,崇祯看了一下靶子,只中了一发。崇祯这回有个底了,这燧发枪的最佳射程是八十步左右,八十步以上则会很难射中,这比明朝现在普遍使用的鸟嘴铳的射程要远。

    但崇祯并不会满足于此,他对梁承嗣说:“梁公公,这新式火铳很好,朕很满意,但朕觉得还可以再改进一下。比如装填弹丸的时候,需要将弹丸放到膛口,用铁条将弹丸推进枪膛,这非常费时间,你看能不能这样,用浸过油的麻布包住弹丸,制成定装弹。如此一来,既加快了装填速度,又起到了密封作用,如此,既可提高火铳的精确度,又可以提高火铳的射程。还有,在火铳的枪管内部加上刻纹。”

    “刻纹?”梁承嗣疑问道。

    “是的”崇祯说着,接过燧发枪,继续说道:“你看,在这枪管里面刻上一条条直线。”

    说着,崇祯指了指枪管里面,梁承嗣凑过来,看了看,想了一会儿,道:“奴婢懂了!”

    膛线可说是枪管的灵魂,使弹头在出膛之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其实在15世纪就有使用膛线的纪录,但由于制造工艺的困难,直到18世纪才推广开来。

    “那就好,那就按朕说的,再加以改造,争取做的更好。”

    “奴婢领旨!”梁承嗣抱拳道。

    “此次兵仗局有功,朕要重赏。高时明,你带梁公公去朕的内帑,领三千枚银币,梁公公和那几个有功的工匠各赏两百枚,其余,分发给其他工匠。”崇祯对高时明道。

    梁承嗣听到崇祯重赏自己,顿时乐了。这银币他也听说过,听说之前后宫里的一些伺候刘太妃的宫女太监们得到了一些赏赐,便是那银币,听说这东西吹起来还有好听的声音的。元日大朝时崇祯就赏了诸臣银币,而这银币也算是稀罕玩意儿了,如今陛下一赏便赏了自己二百枚,他怎么能不开心呢?而且这还是陛下亲自赏的,那就代表着自己得到了陛下的重用啊。

    梁承嗣连忙跪下拜道:“谢陛下赏赐。”

    “免礼,起来吧,只要你记住,好好办事,做好本职就行。”崇祯说道。

    正月初六,崇祯正在暖阁里烤着火,小太监又来禀报,说兵仗局掌印太监又来求见了。

    崇祯一听,嘿,这梁承嗣的办事效率还挺快的啊。

    “奴婢梁承嗣参见陛下。”梁承嗣端着那支燧发铳走了进来,躬身道。

    “梁公公不必多礼,可是那新式火铳改造好了?”崇祯问道。

    “回禀陛下,正是。”

    “走,去试试。”

    这回,靶子直接被放到了一百步外,还是那名锦衣卫校尉,拿着燧发铳射了五次后,停了下来。

    小太监将靶子拿了过来给崇祯看了看,五发弹丸,四发中了靶子,而且以这凹陷的深度,也明显比上一次八十步外击中的凹陷处深。

    又试了五发一百二十步以外的距离,三发中了靶子。

    等到一百三十步以外之后,五发中就仅有一发中靶了。

    崇祯这回很是满意,对梁承嗣说道:“好,很好。就依次大量制作,这造一支新式火铳需要多长时间?”

    “陛下,若是熟练工匠,一天可制作一支这新式火铳。”

    “太少了,朕要大规模生产,可以这样,分工制作。数个工匠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工匠负责一道工序,如此,可增加产量。”崇祯说道,“另外,多招募一些工匠,京中有不少辽东难民吧?可以招募他们,对了,还有,多建一些作坊。要多少银两,由内帑拨给。”

    在确认自己没有遗漏之后,崇祯这才停了下来。

    梁承嗣一件件地记住崇祯说的话之后,应道:“奴婢遵旨!还请陛下给这新式火铳赐名。”

    “就叫燧发铳吧,燧石击发的火铳。”崇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