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月宫疑云 > 46 玄教机密3
    “这就叫坐吃山空。你想,把道观建在人迹不至的深山里,香火能旺盛吗?自然要卖家当。”

    “我不这么认为。”凌云说道。

    “哦,你又有什么高见?”

    “还记得刚才的圣旨嘛?”

    “不太记得了。好像是嘉奖那个什么开山牛鼻子祖师?”

    “所以你说你小时候过目不忘,还真的很让我怀疑,这才一转身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永乐皇帝的圣旨上是这样写的:真人奉先皇诏,深入不毛探寻险恶,历经十载诛灭妖魔,又历经十数年经营殿宇仙宫,镇压邪祟,凡此义举靡多,朕心深慰,今允其开宗立派。”

    凌云神奇地将圣旨上的话,背诵了一遍。

    “你太了不起了!”赵向东瞠目结舌看着凌云。刚才他被那幅黄稠背面五爪金龙的图案勾住了魂,满脑子在想那副圣旨能值多少钱,上面的字倒是没怎么看,所以也谈不上忘记;但是凌云露的这一手,绝对可以称作“过目不忘。”

    “这下服了吧?”凌云得意道。

    “我服了,难道他们在这里建造道观,真的是皇帝的意思?”

    “大叔你想,替皇上当差在这荒山野岭镇压妖魔邪祟能白干吗?”

    “应该不能吧?”

    “所以,至少到明中期,朝廷还是给钱的,改朝换代之后,这个深山中的玄武宗自然就败落了。”

    “是啊,连磕头的蒲团都没有了。对了,他们怎么不拿皇上圣旨去换钱?”

    “他们把圣旨供在祖师香案前,可见对这个物件非常的尊崇,所以没有动他,这就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有某些市井财迷的境界显然不同。”凌云说道,当然她心里并不完全是这么想的。联想到已知的古代文献上,并没有玄武宗和道玄这个人的记载,她觉得最大的可能是,这些记录被故意被抹除掉了,也就是说出于某种原因,这座道观的存在是不能为后人所知的,所以表彰道玄除魔卫道的圣旨,也是不能外传的。

    “我操,镇压邪祟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就是画画符,摇摇铃吗,非得常年在这山里?还得皇上给钱?”

    “大叔,其实我认为有一些东西是圣旨上没法儿写的。”凌云含笑说道,“也许,皇上除了镇压邪魔外道还有一些别的期待,比如说长生不老什么的。”她的话似有深意,不过赵向东心粗,一时也没听出什么来。

    “皇上也太糊涂了,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为这个往这里面搭钱完全没有意思。”

    “这就是一个谜了,”凌云摇了摇头,她之前的话也是点到为止,赵向东听不明白那就算了。

    两人继续埋头翻看这里的一堆发了霉的账本。果然如凌云预料的那样,这个屋子里的所有账册,如果按照时间排列着看,不难得出的结论就是,道士们的日子越过越穷,一代不如一代。清初时尚有一些字画金银可以典当;到了清末,当家道长已经开始将一些无用的偏殿拆除,木头用来烧火,值钱的物件则拖出山去换钱。赵向东回想,两人从高墙上的狗洞钻进来,看到了那么大的一片荒草,似乎有开垦过的痕迹。现在想来,那里以前是有房舍的,只是后来拆了改了田地,到了再后来,大概是人丁不旺,连地都荒芜了。

    从这些账册上还可以看到,留下最后一册的“监院”是“静乾道人”从“道玄”留下的三十个字看,应该是第二十九辈。他记录的年代仍然是崇祯年号,实际上已经到了民国,大约就是中华民国27年到解放后几年间。这个玄武宗到了他这辈儿,只能用凄惨两字来形容了,可以变卖的东西已经被祖辈们卖完了。

    据静乾道长记载,他接掌掌门职务之后,上下已无半点可用之物。最后他只得冒犯了祖师天威,揭了封条进入了封闭数百年的“镇邪地穴”中,翻出紫铜香炉一对。他将这对铜香炉拿到昆明变卖,但是正值战乱,找不到出手大方的买家,于是只得忍痛卖了一只,另一只仍旧供奉在伏魅正殿的香案上。

    这个静乾道长的字体粗陋,似乎没有多大学问,而且文字也相当白话,夹杂了不少云南土话,赵向东倒是一遍就看懂了。当然他觉得这个道士实在缺心眼儿,大老远跑到昆明买香炉,怕是连路费都挣不回来。

    “你瞧,这个老道深山待太久,大概待傻了,一点儿见识都没有,连烧香的家什都要卖。能卖几个钱啊?”

    “哎,太惨了。”凌云摇头叹息道,也不知道是感叹道士,还是叹息赵向东。

    “你看,这座山上,还有一个叫做‘镇邪地穴’的地方。我们还没找着。”凌云说道。

    “怎么了?”

    “你不觉得蹊跷吗?”

    “一点儿都不觉得啊?”

    “算了,这个事还是留给我自己想想吧。”凌云坐到一侧的椅子上,闭眼沉思起来。赵向东则一个人继续瞎翻。他其实也颇为仔细,很快从记录里发现,静乾道人每年出山次数大抵只有一次,买的都是农具和种子,还有就是布料、针线什么的,偶尔也买些灯油和盐,可见他已经在山上耕作了。从他记录的每季消耗粗谷一石来看,此时山上最多只有一两个人了。看来几百年前的道玄老道还挺神,掐指算的三十辈后完蛋也挺准,到了“静”字辈,确实是到了山穷水静(尽)的地步了。

    “这么说,我当年见到的那个道士,应该就是这个老道的徒弟?”他自言自语起来。凌云在一旁微微睁开了眼。

    “如果你没记错的话,很可能就是他。从年龄上算差不多,当然也可能有第三十一辈。那样的话,就排不了辈分了。不过我觉得,也不大可能还有三十一辈,一个庙破落成这样,怕是收不到徒弟了。”

    “嗯,有道理。”赵向东使劲点了点头。

    “但是后来还是有不开眼的贼来过这里劫掠过一回。”他接着说道。

    “也许……我总觉得,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插着的火把渐渐熄灭了,凌云一看时间,已经过了凌晨点了。不能再耽搁了,如果再不找出口,说不定夜里又见不着那个敲钟人了。

    两人转身出了石室,正待想走,赵向东又停了下来。

    “不对啊,小凌,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很不明白。”

    “你是想问,为什么他们几乎把大殿都拆了,却独独不去月仙楼找东西?”凌云说道,显然她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是啊!那座月线楼上还有不少黄金,还有满堂的紫檀家具。”赵向东说道。

    “我刚才也在想这个问题,但是想不到答案。那道石桥上没有锁也没有门,任何人可以直接走过去,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去?”

    “而且,你想想看,在这些记账的文字,仔细异常,有大殿、偏殿的修缮的记录,甚至围墙修补的费用也记录,但是就是没有“月仙楼”三个字。好像这座楼并不存在。”

    “确实是一件怪事,那座精致的楼至少在明初广字辈的时候,就应该在那里了,桥也现成,但是从记录看,就好像这几百年他们不曾关心过那座楼阁一样。确实不容易想明白。”

    “也许……是因为月仙楼大门上贴了封条?”凌云道。

    “不会,他们饿极了不是把他们祖宗封那什么地穴的封条都揭了?”

    “你这么一提,我突然又想起个事儿,这里的记录似乎并不完整,好像有一代监院道长没有账目。”说完,凌云转身走到木架子旁,果然发现有一处木架上空空如也。她走到近前,翻看了左右的账册。在“德清”和“贤清”两代之间没有账册。从道号上看,正是一路上留名的广尘这一代执掌这座道观的时候,从年代上看,是从明成祖到宣宗间的大约十六年时间。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时间完全没有留下账目。随后,她又发现在每一个木架的旁边,还都写着当时监院的道号,德清之后空着的那个木架,确实就是广尘监院的,而非其他广字辈师兄弟,但是却连什么记录也没有留下,要说这个广尘不通文字,不会算数,所以不记账,那也是说不通的。

    “这个广尘还真是一个迷?”凌云道。

    “是啊,我看他一定是沉迷于琴棋书画,酒色财气什么的,懒得记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