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龙凤大唐 > 第一节 血色太极殿 一
    贞观十七年五月

    皇帝自东都返京,也带着齐王和宋王回到了长安。

    潞王府

    因为李治“检举揭发齐王叛乱有功”,所以太宗册封其为潞王,领双俸,任右武侯大将军。

    终于又回到了长安,也回到了帝国的政治中心。李治一开始担心自己穿越了时空会引发蝴蝶效应,实际上有许多事情已经改变,好在大的历史并未改变多少。

    “大王回来了。”小星星热情地奔了出来,当她到达门口的时候又呆在那里了,因为她看到从李治后面的那辆车里下来了一位罩着白色幂离的女子。

    只见这女子身姿丰腴,面容却是看不太仔细,不过肯定不会太丑陋。

    为个穿着青衣的仆役忙过来为那女子端过胡凳,扶她下了车。

    “嘉星,你又长高了不少。”李治微笑着,他目前心情大好。

    见小星星正盯着萧珍儿看,李治拉过萧珍儿说道:“来见过萧娘子。”

    “见过萧娘子。”小星星明显不怎么高兴。

    李治为萧珍儿介绍:“这是皇帝赐予我的西藩女官李嘉星。”

    萧珍儿说道:“啊,真的啊,你看他一脸赭石色,听说目下长安妇人莫不以此为时尚。”

    “有什么话进去说,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李治笑着说道。

    看着王府门口又摆上了三排画槊,李治感慨了一阵,带着侍卫进入了翻修一新的王府。

    “这规模更胜以前啊。”李治看着那摆放在甬道两边的瑞香花,让人头脑清醒。

    一肚子心思的萧珍儿和一脸失望的李嘉星跟着李治后头。

    因为李治开幕建府,按制仿皇帝的班子也要配备长史、司马参军、左右秘阁、六曹一套班子。整个潞王府仿造皇宫分内外邸,两班执事做两衙。特别调前刑部侍郎韩瑗做长史,前连州刺史、纪王的老师刘兰为司马参军。

    明思厅

    李治端起了杯子:“诸位,无论先进或后来者,孤皆任重。望能劝谏孤错,为称所属之职,不辜负陛下天恩。”

    众人咸举杯叩拜四下为潞王寿:“大王至孝仁爱,天下景仰。”

    李治还了半礼,向大家拜了两下算是还了礼。

    司马参军刘兰以前是盘踞在太行山的强盗,后来跟着窦建德,又后来投降李唐。素以狡黠多智出名,并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曾经带着本郡一千土兵就打败了来侵犯的近万突厥人。

    青帝阁

    “连州本是胡汉混杂,刘司马竟然能治理得那么好,想必有什么诀窍吧。”李治问道

    刘兰哈哈大笑:“胡儿敬强卑弱,以力降之,以法制之。”原来他是个法家一样的人物。

    李治点了点头,他最近跟着韩瑗学习法律条文。

    李渊所颁布的《武德律》几乎就是前隋《开皇律》的翻版,所增加的也并不多。一直到贞观初年,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开始编修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律,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贞观律》,韩瑗就是编审组成员。

    李治对因为汴州搞司法有成效,所以皇帝已经有意识地培养他这方面的才能,方便他以后治理军州。

    这日,李治正在阅读,却见一阵香风吹来,却见一张圆大的嫩脸,不是晋阳是谁。

    “兕子,你怎地来了。”李治忙放下笔来。

    “九哥哥,我可不是来找你的,我是来找星姐姐地。”晋阳调皮地说道,当然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尾巴,躲躲闪闪地,当然是小新城了。

    “是新城吗?”李治忙起身把小姑娘拉进了屋子,晋阳可从来不会客气早把李治的东西翻了个遍,找到了蜜饯之类的,兜了一大包,然后把这些战利品拿出来和小妹妹分享。

    “把那个胡商送来的冬瓜糖给两位公主包上。”李治笑着吩咐内侍。

    那小太监忙端来了两包金箔包着的东西,

    招待了这两个小馋猫,晋阳神秘地说道:“我看到父皇把于志宁和杜荷找去了谈了很久,不晓得太子哥哥是不是又惹父亲生气了。”

    李治心里一惊,看来历史仍然缘着旧有的轨道进行。而那个告密者应该还是纥干承基那个家伙,太子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清秋节到,我们去乐游原去游乐一翻。”李治也想一扫这几日读书的闷气,便提议道,也是转换话题。

    晋阳是小女孩心性,高兴地跳了起来。

    “明年你就要出阁了,怎么还不稳重一点。”李治已经知道皇帝把爱女晋阳许配给了长孙祥。长孙祥是皇后的堂侄,其父亲却是王世充的死党长孙安业。长孙安业死后,皇帝也没再追究他们,反而把长孙家庆和长孙祥兄弟送到太子身边做伴读。

    潞王出游可不是小事,况且还带上两个公主,仆人和侍卫充分准备一翻,然后才出发。

    秋高气爽的季节,在长安的公卿大多趁着沐休的时候带着家眷出去,大多选择去芙蓉园,或者去章台,也有很多人选择去乐游原。

    李治带着一大票人马浩浩荡荡地出了长安一路行来,满目地丰收景象。李治特别吩咐不要让马踩了田里的庄稼,免得引起民众的厌恶。虽然出游行猎对贵族是很快乐,但是对老百姓无疑是“人祸”,那马匹践踏庄稼是常有的事情,吃了哑巴亏你还不好说去。这样李治的队伍走得就不是很快。

    “前面可是潞王吗?”一骑奔来,侍卫们顿时紧张起来。

    崔护仁策马上前一拱手:“正是潞王殿下和晋阳、新城公主,阁下何人。”

    那人一抱拳:“在下是赵公府的。”

    崔护仁忙来通告。

    李治下了车换了马骑了过来,看来人二十来岁,穿着褐色袍子,戴着青色濮头,腰上一把木头仪刀。

    “小王在此,请上告阿舅。”李治说道。

    那人急忙下马磕头:“长孙齐见过殿下,我这就禀告赵公。”

    却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偏偏就碰上了长孙无忌。

    李治安静地坐在马上,虽然长孙无忌是他的舅舅,是皇帝深为信重的大臣,但是他毕竟是大唐的王子,如果降低身份的话会受到弹劾,而且凭借对长孙无忌的了解他也不可能去接受一个王子的主动求见,君臣之分这个长孙无忌一直搞得很清楚。

    “司空长孙无忌拜见殿下。”宣赞官员高声叫道,果然一队骑队很快就到来了,一个穿绿色袍子的胖子下了马,快步走了过来。唐朝设“三师”“三公”的赠官,属正一品。在贞观六年的时候,长孙无忌因功被授予“司空”的赠官,工资从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涨了一级。这个职务乃是空衔,不领差遣,只是在大朝会和重要的国家庆典时才报个道。小朝会也是不参加的。而“三师”贵重,有唐一代从来没有赠予过人,不像宋朝“太师”漫天飞。

    这个时候房乔为继母丁忧去了,高士廉担任左仆射,皇帝的后姐夫杨师道出任右仆射领吏部。而这两个人跟长孙无忌都有很深的关系。

    李治当然不能托大,受了半礼,下马把长孙无忌拉了起来。

    长孙无忌比之三年前又胖了一圈,头戴“浑脱帽”,穿着胡人的衣服,这在唐朝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怪事。喜欢新奇是唐朝人的特性,他们总喜欢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个性。

    “舅舅安好,小王本该上府去拜望您的。”李治说道,“但见您如此繁忙就没好意思。”

    长孙无忌一捋胡子点了点头:“最近朝廷里是有些麻烦事情,不过好在都已经处理妥当了。老臣也正想找殿下说说,可巧就在这里遇见了。”

    “舅舅您有什么尽管说就是了。”李治谦虚道,“您也知道我离开父亲很长时间,如果没有舅舅和大臣们的话,只怕被流言击中了。”

    长孙无忌嘿嘿一笑:“殿下过于担心了,陛下还是明白的,大臣们也是通达事理的,不会为了那么些没来由的话就疑心起皇子来。”

    两个人打马走在前,后面的人保持了相当的距离,侍卫散开警戒。

    “舅舅!”是晋阳、新城两个,俗话说见舅如见母啊。

    “两位公主安好,老臣甚慰!”长孙无忌有些莫名地感伤,李治一边见了劝慰一番,对两个丫头说:“长乐在前面呢,你们找她去吧。”

    “大姐也来了,好啊,我们要看看延儿捏。”两个小鬼不顾旁人侧目,竟骑上了马跑向了长孙家的营地,哪里有什么淑女风范啊。可忙坏了她们身边的侍卫。

    “这两个丫头。”长孙无忌仿佛看到了自己妹妹的影子。

    李治笑道:“还没给舅舅道喜,冲哥哥得了个儿子。”

    “呵呵,延儿倒是来得及时,蒙皇上恩遇,长孙家受到了无比的荣耀啊。”长孙无忌说道。

    “舅舅是元佐之臣,理所当然。”李治奉承道。

    长孙无忌那是清醒的人,他不会因为一句两句好话就不晓得南北了。

    甥舅二人一起登上了陇头,眺望渭水对岸的九稷山,那里埋葬着他们的亲人长孙皇后。

    长孙无忌胖胖的圆脸上闪过一丝不让人察觉的哀伤,兄妹二人被异母兄弟赶出了府邸,多少尖刻的目光,母亲悲伤的泪水,让长孙无忌从小就发誓一定要保护好母亲和妹妹,绝对不能让她们再遭受欺凌。所以长孙无忌只和伯父长孙炽的庶子长孙操亲近一些,跟其余族人关系则很淡。

    “高明坏事了。”长孙无忌叹了口气,老实说他对三个外甥是比较有感情的,但是他也了解自己的妹夫李世民,所以他一直对皇子们的争斗都站到一边只看不表态。尽管他很清楚皇帝对太子的态度,太子被废黜也是早晚的事情,不过在内心来说未必是他愿意看到的。

    李治虽然了解那段历史,可是当他从长孙无忌的嘴巴里听到这个消息,还是颇为震惊。他的脑子正在飞速运转,老奸巨滑的长孙无忌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跑到他的面前“失语”。因此还是做惊愕状:“太子哥哥怎地,怎地出事呢。”

    长孙无忌恨铁不成钢地一挥马鞭:“真是不争气,居然引胡人入宫还勾结庶人李佑图谋叛乱!”

    李治试图探口风:“虽然太子平时任性一些,但是,但是万没胆量叛乱啊。这里会不会有什么原因啊?”

    长孙无忌看着李治说道:“殿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李治摇头说道:“我也说不好,只是觉得太子不是这样的人,只是觉得他不会干那么傻的事情。”

    长孙无忌嘿嘿冷笑:“殿下啊,不是老臣依凭身份卖老帐,你啊,就是太善了些,全不晓得一些手段。这世界上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可是很厉害的。”

    “舅舅你说的对。”李治懦懦地说道。

    长孙无忌说道:“殿下,你不能再把自己不当回事了。太子一废,不知道多少人心里正高兴呢。你是太子的嫡亲兄弟,明德皇后的亲子,多少双眼睛盯着你啊,你可要千万小心,不能行差踏错,否则一步错则万劫难覆。”

    李治点了点头,长孙无忌就差把李泰的名字说出来了,他李治又不是傻瓜,如何听不出来呢。

    两个人下马有走了走,长孙无忌做了几首诗,李治也勉强唱和了几首。

    两个人也就分别错开带着各自的人分开回城。

    毕竟外戚和当朝皇子结交乃是历代的忌讳,尽管这是一次“偶遇”。

    李治正在车里回味长孙无忌的话,却见马车一停。

    “殿下!”崔护仁上来禀告,“有个道士拦着道路。”

    “给点钱打发了吧。”李治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这——”崔护仁有点迟疑,“这个道士可不一般。”

    “哦?”李治抬头问,“是哪位啊?”

    “他是成都府的袁天罡!”

    “你说谁,袁天罡?”李治下巴差点掉了,“快请袁道长。”

    ——————————————————————————————————————————————

    感谢“捍卫红色中华”书友,不过根据偶考据,“皇上”一词出自西晋陆机诗《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皇上篡隆,经教弘道。”在极度崇尚两晋文化的初唐,如此称呼并不为过。不知道阁下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个称呼自宋后才使用的。不过多谢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