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龙凤大唐 > 第廿四 铁骑绕柳京 八
    贞观十九年七月。

    每当此时季风吹起,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被压缩在大陆高原的冷气压团逐渐强大向南而行。风信起,正是船只出海的好季节。

    在同江口的基加城(今北朝鲜之黄海北道南浦市附近)的渔民正忙着修补渔网,要出海去赶鱼讯。虽然北方战事也影响到了这里,税赋更重了,但是老百姓还要吃饭不是,如果不趁这次鱼讯积累些食物,那漫长的冬天真不知道该怎么过去啊。

    “阿答,阿答,那边有好多仙鹤。”一个小孩拉着父亲的袖口说道。

    “去,去,去。”桂柱忙着检查自己的渔船,根本没把小孩子的话听进耳朵里,海里怎么会有仙鹤呢,真是孩子话。

    渐渐很多人也注意到了天边有一串闪光的东西,大家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三五成群地议论着。

    “阿基米,你老人家知道那是什么吗?”大家纷纷向村里最年长的李书儿询问,他本是前隋的士兵,后来漂流到这里,娶了本地的女人逐渐安定了下来。因为他粗识几个字,成为了村里最有学问的人。其实他也不过六十岁而已。

    李书儿也不能确定那是什么东西,但是随着那些东西逐渐靠近,它们就不再神秘。

    “船队!”渔民们目瞪口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海上堡垒。

    “是楼船,是楼船,是我们的楼船啊!”李书儿不禁叫了出来。虽然隐瞒姓名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年,但是他的心里却始终存着一丝隔阂。

    桂柱疑惑地看着父亲问道:“阿答,什么楼船。”

    李书儿说道:“中原人的楼船啊。”

    “中原人!”大家脸色顿时苍白,中原人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当渔民看清楚了楼船上飘扬的将旗,都吓坏了,那旗帜下站满了铠甲鲜明的武士,他们显然不是来进行和平访问的,更不是来建设王道乐土或者解放水深火热的高句丽人民的。他们来自大唐,带者复仇地愤怒和征服的yu望。

    

    李治在前世就知道朝鲜半岛是个多山多丘陵地的地区。但是在靠近黄海的西海岸,却还有一些平原,这一片也是高句丽及其后来其他政权经营的重点地区,姑且把它们称为临黄走廊。

    因为唐人一举平定鸭渌水以北地区,辽浑流域基本趋于稳定。黑水部已经派出使节,表示愿意臣服天可汗,并且“积极地”挺进高句丽腹地,当然对于黑水部想趁火打劫李治也不想多干涉,让这片土地的各个民族疲于内斗,那么大唐会少了很多麻烦。

    本来李治想一举灭了高句丽,但是考虑在三,灭了高句丽便打破了这里的均衡,新罗和百济必然坐大,还有一个情况让李治非常吃惊。那就是倭人还在百济和高句丽人之间建立了“伽耶”的殖民地,经营了数十年了。早在南陈时期,被册封为镇国将军的倭王信就希望朝廷批准将朝鲜半岛纳入其属国,但是做为正朔的南陈显然没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即使控制不了朝鲜半岛,也没有给予倭人一个合理的法理借口。于是倭人向北朝提出这个请求,以强硬著称的宇文鲜卑更不可能允许有一个什么杂牌子种族威胁到自己的祖先陵寝。

    这个时候伽耶还聚集着尽五万倭人,他们是由祖先是百济人、汉人、任那人(朝鲜族人)和高句丽人的倭人殖民军队。

    “这个局势真是糜烂啊。”李治可不想让唐人参合进去,想想那个时候的美军进攻阿富汗,那阿富汗的地理状况和民族矛盾和现在朝鲜半岛的局面差不多。李治可不想落得像后世美军一样进退维谷的景遇。

    要烂干脆让它自己烂,烂到流脓才好收拾。

    所以李治和将军们决定直接打到平壤,让高句丽人疼一下,不敢衔尾追击,而又不至于丧失希望狗急跳墙和唐军拼命。

    李治带着大军正往平壤赶,却收到了消息程名振占领了平壤。

    “这么快啊?”李治简直不敢相信。

    “高句丽人几乎收缩了所有军队,集结为芒山城一带。”程名振的使者报告说道。

    “好吧,加快速度到平壤休息。”李治命令行营驻扎。

    平壤城

    此城遍植柳树,所以雅称柳京,依山而建,而高句丽王宫就修筑在城中聚龙山。整个城池是按照中国建制呈方形,四门十二道,颇有点气象。

    高任武率领留守诸臣全身着绿面涂蓝色跪在城门口。

    “下臣高丽郡王世子高任武参见大唐天可汗之子大叶护殿下。”高任武说道。

    李治苦笑自己怎么就成了“大夜壶”了捏。不过装着很高兴地样子,说道:“世子请起。”却不下马,唐军士兵扶起了高任武。

    李治的军队开拔进入了平壤城。

    那些百姓纷纷跪倒根本不敢抬头望一望。

    李治登上了高丽王宫,打开了皇帝事先写好的圣旨,本来李世民认为不会用到它,但是却出人意料地用上了。

    “大唐皇帝曰:诗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介尔高丽,恃远骄扬。德行不修,天既何昌。丑类逞害,逆弑君王。皇皇大唐,礼仪之邦……”一通诏书,一般人根本搞不清楚皇帝什么意思。(老帽狂汗中,为了凑这么几句,憋了三个小时,搞得都便秘了,本银才量实在不够)

    高任武汉学还没李治好,只能含糊地答应道:“罪臣等感沐天恩。”

    宴会上高任武对比他小几岁的李治非常恭敬,一个想法浮现在了李治头脑里。当年美苏可以划三八线,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划。

    于是李治迅速拟好了条陈向长安禀告。

    皆骨山(今朝鲜金刚山)下。

    高句丽大臣安民人向李治殷勤地介绍道:“此山为国中胜景,四季变化景色不同。”

    “哦。”李治只是在那次寻找《神步图》的时候悄悄潜入过新义州,差点被朝鲜人民边防军给打死,所以只从朝元上见过金刚山主峰毗卢峰,真正的金刚山他还没看见过。

    李治突然问安民人道:“任武殿下人望如何?”

    安民人愣了一下,说道:“殿下人品高贵正直,在民众中颇有威信,也是他下令,所以民众才没和上国冲突。”

    李治说道:“消灭高句丽应该是上天的旨意,但是现在高句丽王室既然出现了有道德的人,那么高氏的香火应该延续。而泉氏逆族必须被消灭。”

    安民人心里一喜欢。

    纪正宫

    “恭喜殿下要做大王了。”朴银子上前祝贺道。

    高任武说道:“可是这唐人却如钢刀抵在寡人背后啊。”

    朴氏说道:“古之成大事者无不有非常之韧性,若大王不能受小辱,则何谈将来霸业。”

    高任武说道:“可是唐人要把我们的长子好幸带回去当人质,这……”

    “好幸是你的儿子,更是高句丽的王子,为国家献身是他应该做的。”朴氏说道。

    高任武想了想只好点点头,毕竟没人能拒绝那伸手可得的权力啊。

    于是在唐军的支持下,高任武继任为高句丽王,尊宝藏王为“上王”。然后由李治扣留的前高句丽使者弓仁裔出任大对卢,任命王妃朴氏的父亲朴圣为大薅萨。

    北汉山州南平壤(今南朝鲜首都汉城西)

    “混蛋。”泉盖苏文双目通红,把高任武的通缉令揉为一团。

    他现在已经被高任武“通缉”,成为了高句丽上下唾弃的罪犯。

    李治也把高句丽部分俘虏还给了高任武,还驻扎了军队,高任武则承认唐人对鸭渌水以北的领土。虽然大臣们都认为不该承认,可是唐人哪里肯轻易吐出来啊,当然为了给高任武一点点面子,对于泊灼城等要津,唐人采取的是措辞是“租借”,租上个300年,直到高句丽付出足够的赎金,实际上高句丽在此后13年里便彻底被消灭。当然出于一些考量,李治采取了秘约的形式。以至于后来的历史学家为了这份《柳京条约》存在与否打了很多年的嘴巴仗。

    高句丽内部将陷入漫长的内战之中,本来按照原来的历史,唐军将采取袭扰战术拖垮高句丽人,但是李治签定这个条约后,唐人改为旗帜鲜明地渗透,高句丽内部严重分裂,无法再继续入侵新罗。

    新罗女王金真善派出使者金仁问向大唐表示了祝贺。

    百济王也派出了使者向唐朝示好。

    李治第一次坐上了大楼船,目标是返回建安州,然后稍微休整一下就班师回朝,据说皇帝在定州逼退了薛延陀军,而薛延陀接到了太宗的信:“朕太子伐高句丽,国内空虚,君若有意,可速来。”

    夷男吓坏了,连忙斩杀高句丽使者,并派出自己的小叔叔泥沙钵设度向太宗皇帝求和,并亲自写信“有您天可汗在一天,我们这些卑微的仆人怎么敢胡乱地让黄河的水打湿马蹄呢。”

    

    马到临渝关,李治勒马肃立于海边,心里热血奔腾,自己居然平了高句丽。出征以来,已经一年半了。不知道长安风雨如何,而自己的威望已经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颠峰了吧。那太宗皇帝在高兴之余,内心会不会潜藏着一丝恐惧呢。

    “该来的始终要来。”李治一扬鞭子“驾!”

    ———————————————————————————————————————————

    高句丽风俗并不清楚,参考的是古代日本的禁忌。只知道高句丽人崇尚白色,故以为其人必以着绿为不祥。印地安部落常在人牲面部涂靛蓝表示侮辱,本银认为其与东北亚诸民族有共同祖先,大概风俗也有相似。

    基加城:虚拟之城,那个时候南浦应该还是滩涂吧。

    关于伽耶,说法很多,中日朝的学者多有争议。本银经过分析,还是采取中方某些学者的说法。百济族实际和日本和族同源,这个日王明仁也亲自承认过。虽然也和现代朝鲜民族有关系,但是从种族分布来说,百济血脉不是主流,所以本人将之归于倭人一系。

    设度:突厥官职,次于叶护(宰相)、特勤(方面军司令,诸侯)、设特勤,大概相当于唐人的刺史一类的地市级官员。

    因为涉及高句丽话题比较敏感,关系主权争议,所以不敢不小心描写,深怕有所失误,但是还是有不少硬伤。作者能力有限,还请读者大大谅解。

    前文有一BUG,好象无“贞观通宝”,应做“开元通宝”,感谢文友指正。“贞观通宝”为倭人所铸,大致相当于唐宣宗晚期。西夏也曾使用过“贞观”年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