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龙凤大唐 > 第二节 圣人的纷争
    唐朝虽然不如先秦诸子那样百家争鸣,但是在思想界也是百花齐放。李峙做为新皇帝虽然不喜欢自魏晋的清谈之风,但是魏晋风骨在南朝旧文人里还是很有市场的,而这些人里也产生了不少唐朝的思想家。

    新朝新气象,一些不太得志的文人就上书朝阙。说得白点就是跑到皇宫门口自我推荐,带有点毛遂自荐的成分,当然也保不齐有上访的。唐朝皇帝一般对这些人是比较宽容的,到了武则天时代发展到极限,当然那个都是上访告状的,号称“罗织”,一天就有十万来人上访。当然这个当时的监察部副部长、中信访办主任来俊臣有莫大的关系。

    比如乾元二年,就有个洛阳人李弘泰,就揣摩皇帝心思,跑到朱雀门上访,控告的对象居然是长孙无忌。弄得长孙老头狼狈不堪,请了病假,也不来上班了。一直到皇帝把这个恶意上访的人打了一顿驱逐出长安,还亲自去给长孙无忌赔话,长孙老头才敢上班。

    所以每天都有人在朱雀门前晃悠,鱼龙混杂,有政治投机的,当然也有不得志的读书人。

    有个老年儒生帖了一副大字报帖在了朱雀门前,引来众多人的观看。原来这个人是歧州人云生,是位考到五十多岁的进士科老童生。当然他的这个大字报是炮打大唐的牛鬼蛇神——国子监的,指责国子监不尊崇周公为先圣,而尊崇颜子为亚师,是误国害民。而他云某人要正本清源,请求皇帝尊崇周公为先圣,当然孔丘的先师地位大家都没意见。只是可怜的颜子,颜回同志被云生一干人说了个一分钱不值。

    唐朝的科举并不是那么公平,世家虽然经过南北朝的动荡没有了汉朝那样的辉煌,但是其在文官系统里的力量也不可小看。在唐朝要要取得好名次,固然自己要有才华,但是你的推荐人也很重要,唐朝的几十位状元里,除了一、二位是因为特殊原因,其余大多是背后有人推荐,不是权门就是世家,或者其本人就是世家子弟。没关系的,又没超越同时代人许多的才华,想中进士和想登天一样难。几乎不可能。再说进士科录取的人数本来就少之又少,不过因为进士科上去的人容易受重用,所以被人称为“士林华选”。

    每年滞留在长安的乡生多了去,他们成为长安独特的人群,一股不平之气早在这些人心里积累。

    本来立先圣还是立亚师,在儒家只是流派之争,太宗皇帝接受当时名流的意见,推崇先师、亚师,重用了孔、颜二家,像编撰《五经正义》的孔颖达就是孔子的后人,而颜师古便是颜回的后人。

    现在太宗一去世,当年被压制的“草根派”就不服气了,借新皇帝刚开始行政,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云生的大字报一贴,京城里那些不得志的人就开始跟着起哄,要求罢黜国子监祭酒,重新厘定儒家学说的正统。实际就是草根儒对世家儒的炮轰。而有讽刺的事实是,周公、孔子都是出身世家贵族,而颜回地道是草根,千百年后却成为了阶级兄弟批判的对象,颜回有灵只怕也会千年一叹。

    这样的争吵当然不能不引起皇帝的重视,毕竟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关系到国家总路线的问题。李峙就让云生等人推荐十来个代表,跟国子监的人到曲江去搞个野餐会,边吃边聊,要文斗不要武斗。

    知识分子有其软弱性,这个李峙在读红宝书的时候伟人早就说过,经过李峙的反复考量,显然世家的政治砝码要重一点,但是有一个牵制也不无不可,就把云生等代表破格弄进崇文馆。

    有了如此清要的职务,云生等自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大家千里到此为做官,千里做官也为名利,马上响应皇帝的调节,放下身段和“牛鬼蛇神”一起和光同尘了,皆大欢喜。

    李峙还没松口气,就有新问题,玄奘法师翻译的新作《因明学正道论》等两本阐述印度逻辑学的书一出,引发了自隋以来最大的一次三教争端。

    “混帐!”李峙看了御史上的奏章,把案几拍得抖。吓得内侍不禁退了几步。

    长孙无忌难得来上班,见了皇帝不高兴,便拣起一个副誊本看了起来。

    “荒谬,当初玄奘大师去少林寺翻译佛经是我同意了的,”李峙说道,“怎么就搞成了聚众而行不轨了呢?”

    长孙无忌说:“陛下息怒,这些监察弹劾是御史的职责,虽然未必每件都是准确的,但是宁愿一百件里有一件是真的,也比探听不到好得多。”

    “舅舅你说的是对的,我浮躁了。”李峙说道。

    看奏章也是技术工作,李峙在当年当太子的时候就知道,唐朝官员写文章文采飞扬,引经据典,皇帝学问不好还真看不明白他们写的是什么。大多数人写奏章五成文字都是废话,甚至严重的九成都是废话,但是皇帝也得耐心看下去。动不动写万言书的也不是没有,特别是一些外放的官员,写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

    “此事如何收拾?”李峙显然看出来朝廷里有人对佛教壮大非常地不满,特别是玄奘法师这样的顶尖代表人物。自然成为了他们重火力打击的对象。

    长孙无忌想了想:“陛下可看看再说。”

    道、儒、佛三种思想的交锋在魏晋就没断绝过,到了隋唐演化得更厉害。三种流派主要是本土化道、儒和外来文化佛家的冲突。

    历史上灭佛之事发生了几次,大的就有北魏道武帝宠信北天师道寇谦之,大肆灭佛,让比丘成为道士的奴仆(《西游记》里车迟斗法描写的背景就是这次法难)。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又因为其政敌宇文护笃信佛教,和佛教寺庙压迫了国民经济,又一次开始灭佛。三武一宗,四次大法难,有两次发生在唐朝之前。

    到了隋朝风水轮流转,隋文帝自小在佛寺长大,自称是高僧转世,所以和尚压了道士一头。和尚那个时候可没什么六根清净不问红尘的,狠狠地报复了道士。反复几次,道士和和尚真是水火不容。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也动摇了儒学在民间的道德权威基础,引起了儒生的极大不满,而且历史上几位尊崇佛家的皇帝也的确有点走火入魔,甚至到了危及帝国安全的地步,所以激起了儒生强烈地反弹,民粹主义盛行。

    唐高祖好容易才把三种思想的代表说服了才管了几十年,随这玄奘求法的回归,佛教地位的上升,平衡开始被破坏。李峙驱逐了炼丹的术士,让佛教徒看到了希望。他们暗自流传着“金轮转王降世”的传说,暗示佛教即将大兴。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一个叫吕才的人,他认为“因明学”不过是胡人邪说,不是正道。中国第一,大唐第一,大唐帝国比五天竺强大,所以大唐的立国根本比天竺的理论更先进。

    这样的文化沙文主义并不希奇,任何一个超级世界大国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当米字旗迎着太阳飘扬,日不落帝国就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种族,不列颠文明才是最正宗的文明,其他文明只能是野蛮人文化。

    当星条旗飘扬,美式民主,美式文化就成为世界文明的标尺,凡是不符合美国标准的就是落后和邪恶的,地球的正义被美国人民代表了。

    当然企图建立雅利安标尺的新十字军和企图拿杂种当纯种的“大和魂”因为失利,没有树立起来。

    千年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不变的是人性。

    所以当时的超级帝国——大唐,无论如何是不会轻易接受一个二流国家比自己文化还先进的事实,哪怕只是某方面的。

    一贯对佛教不满的或者对玄奘法师不满的人聚集在一起,从上而下,对因明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当然唐人也是懂得以偏盖全、偷天换日,从因明学开始,再对瑜伽论,再到唯识论,一层层推进,攻讦不断升级,一直直指其终极镖靶——玄奘。

    众多人士甚至聚集了千人去朝阙,请求皇帝驱逐玄奘,禁止天竺邪说,加强对佛教的限制。

    道士们一度被皇帝打入冷宫,看到机会难得,马上跟儒生联合,上书说玄奘法师翻译《道德经》怠慢不敬,根本就是汉奸,是个彻底的“洋”奴。丝毫不领会文皇帝希望宣示中国教化到印度的急切心情,对传播本国文化很不上心。

    大臣们也公然分成了几派,反佛的有之,以李淳风为代表。赞成发扬佛教的有之,以户部侍郎、驸马都尉萧锐为代表。

    李峙看这个局势日渐失控,于是也没更好的办法,只能用他爷爷用过的办法,让吕才和玄奘法师辩论,地点选在了华山之上。时称“华山论道”,后人无知附会成华山论剑,相去甚远。

    玄奘法师辩才无碍,把老愤青吕才说得哑口无言。也把道士代表灵宪先生、第二十一代天师张祥时挖苦得够,恨得张天师差点就引正一天雷,把这个和尚轰了。

    李峙一高兴下令在洛阳盖了座论道寺,专门纪念这场辩论。

    但是道教到底是国教,皇帝还是亲自接见了张天师,总得给天下道士一个交代不是。

    这代张天师张时祥和其他之前的天师有点不一样,这位天师在接班前曾经放弃“家学”去考过科举,也是一位名利中人。

    唐朝的道士脑袋上顶着黄色的葛巾,其他打扮道和儒生没多少区别,只不过穿“唐装”的时候不多,大多数穿的是汉服,宽袖,敞领,峨冠博带的。

    这代张天师也是个妙人,李峙与他谈论了《黄庭》、《丹卷》以及三黄化仙丹的问题。天师业务熟悉,大谈炼丹的好处。

    而对治理国家的问题,张天师则是有问鼻答,总是在搞模糊论,让李峙颇为气结。好个滑头的牛鼻子。

    李峙给张天师和玄奘大师各赐予紫衣一件,给予嘉奖,对吕才授予了一面金匾。但是道一儒二的政治地位不可动摇,对于佛教徒的地位,李峙则给予提升,使他们和儒生一样,设立了“释门大阐论科”,每十年一考,主要是对佛学精深的在职僧人进行国家奖励,而这些人被允许进入皇家内道场,但是却不能干预政治。

    至于玄奘大师提出的给予沙门特殊照顾,不使用俗人刑法的要求,李峙以“法律之下各众平等”拒绝了给予出家人的照顾,还废除了唐朝对于道士的照顾,道士犯法再也不能减免一等,这条被写入了《疏议》。和尚看到道士的优待也没了,心里的恶气也算出了。虽然道士很不满,但是大家都清楚把皇帝惹毛的后果,便也不再多说了。

    李峙有感于唐朝的医药典籍混乱,就连太医署的官员也时常拿不准,于是下令修篡汉朝人编写的《黄帝本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医药大典——《唐本草》。

    而这一年,《五经正义》终于编纂完成,标志着儒学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本书也成为了唐朝的精神宪法。许敬宗因此晋升为礼部尚书,终于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成为了三品高官。但是这部书却迟迟没有颁布,一直在内藏放了十年,到了乾元十三年才颁布。

    李峙正忙着赏赐因编纂《乾元疏议》和《五经正义》的有功人员,却从遥远地方来了一群人。

    

    宣政殿

    “波斯王子晋见!”

    俾路支带着珍贵地礼物低着头,在黄衫内侍的带领下来到这个神话一样的国度。

    这里辉煌的宫殿比波斯波利斯更为独特和气派,这里居住着一位一如当年亚历山大帝一样年轻的统治者。

    “亡国不祥人俾路支参见天可汗!”俾路支单膝跪地,手抚胸口。

    坐在御座上的李峙示意内侍为俾路支设座。

    “王子之事,朕知之。长安虽然简陋,但是尚可居住,待时机成熟,朕定会护送王子归国兴复故土。”李峙说道。

    李峙笑容一沉说:“阿剌颇崇尚邪说,蛊惑人心,怂恿凶顽,怙恶为名。动辄冠以殉道,煽动愚民。其地包藏骇人凶器,其人皆兽类人面,实在是邪恶轴心,朕定不会纵容其祸害苍生!我大唐谨奉天命,定伐无道。”(以上发言参考米国大酋长W≈#8226;布殊对伊拉克宣战的讲演)

    送走了落难的波斯王子,李峙接见了“邪恶轴心”的两位使者——塞师流和派求。

    阿里奥斯曼受命于危难,但是现在危机过去了,他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往往平息内部纷争的好办法就是把大家的目光转到外面去。但是阿里知道东方的大唐并不一个好惹的国家,它不同于腐朽的波斯帝国,也跟咸海草原那些游牧民族不一样,阿剌颇人从粟特商人的嘴巴里很早就知道自己的东方有如此一个庞大的帝国,它如此古老而又强大。未知是恐惧的来源,做为聪明人阿里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力量还不足以挑战大唐,所以他派出使者做为一个姿态,表示阿剌颇现在无意冒犯大唐在中亚地区的利益。阿里宁愿去和战火纷飞的欧洲国家搅合,从同样衰落的拜占庭帝国手里抢夺对红海、地中海航道的控制权,对新生的阿剌颇政权有着更现实的意义。而西欧那些红头发的日尔曼蛮子的诸国纷争,根本入不了阿剌颇人的眼,他们要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什么用。

    塞师流和派求两人以牟马克(导师)的身份来到了大唐,他们希望大唐皇帝允许他们传播真主教。他们知道大唐对宗教都是比较宽松的。

    泉州刺史把两个使者到达的消息传递给长安,李峙看了表章,派出博士鲁生公去泉州会见两个使者。

    李峙提出真主教要在中国传播,就必须遵守三原则“自传自立自主”,而且必须把老子、孔子和佛陀列入先知的名录。

    早期的伊斯兰教还是比较温和的,并没有后世那么死板,两位使者大方地答应了把老子和孔子列为先知,表示尊重。不过两个人拒绝把佛陀列入先知,仍然把它列入妖魔。

    对于三自原则,两位使者则表示出严词拒绝,那样跟侍奉魔鬼一样,鲁生公和他们反复辩论,终于这两个人经过研究答应了自传和自主,但是自立却是不敢,毕竟现在逊尼派和什叶派都还没出现,伊斯兰教还是很团结的。李峙却不担心它不自立,也就先同意了二自原则。

    李峙还请两个使者画出海图,狡猾的阿剌颇经过商量,发现这个唐朝皇帝好象没有好意,所以便胡扯乱编,搞了幅假图。

    李峙做为一位穿越者对世界地图并不陌生,那可是九年义务教育内容之一啊。所以收到假海图也没发作,等待以后拿这个做文章。而他的心里正在酝酿一个石破天惊的大举动。

    “为什么要等到明朝才出个郑和下西洋?”李峙想了想,“为什么要把海路便宜了阿拉伯人,我现在就要派人下西洋,中国人不该拒绝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