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龙凤大唐 > 第十七 帝国大学
    重视教育可以说是乾元皇帝最重要的行政特色,特别是基础教育,当年皇帝在潜邸的时候,就希望天下道观推行俗讲,教授人民熟读五千字文。

    皇帝登基后,第一件就是在天下各郡县兴办小学堂,因此除了羁縻诸州外,几乎每个县都有专门的公办学校。对于公立学校的弊端皇帝也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他又出台了鼓励私人教学的传统,让这些民间的力量也加入,而对于通过郡学考试的知识分子也就是乡贡生,皇帝下令可免征徭役,见官不拜的优待,而那些设立私塾推广教育的下层知识分子可以租庸调减去三分之二。

    在努力夯实基础教育的时候,关于精英教育开始进入了皇帝的考量范围。中国一直以来对精英教育青睐有嘉,所以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并不缺少那些名校,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次性消费,只分有用和无用,而从来没有一个层次化和科学的管理。于是乎,那些被精英教育淘汰的人物,往往在王朝变更的时代表现出惊人的力量。就唐朝来说,最大规模的内乱起义者黄巢,就是因为科举不中,愤而折笔去贩卖私盐,最后揭竿而起。

    李峙前生就对精英教育反感不已,但是精英教育对于唐王朝又是不可缺少的,至少经过培训,要比那些被直接推举上来的人要好很多吧。

    唐继隋制,有国子监的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和京都学。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都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分别是三品以上、五品以上以及五品勋官子孙的学校,剩下的属于“吏”学,也就是其余这三所学校的学生最多就算流外杂官,一辈子运气好的话有可能穿上绯衣,一般九成学生只能穿着青蛙皮过一辈子。

    李峙看了看关于国子监的奏章,召集宰相开办公会。

    “教育是国家根本,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李峙说,“所以我决定厘清国子监学,各位卿家怎么看啊?”

    “陛下说的是,”许敬宗这个礼部尚书首先表态,因为他是国子监的直接领导嘛。“《礼记》和《白虎通义》都说了,兴办这些大学,为的就是培养人才,教化民众。”

    “许翁你说的对,”皇帝点了点头,“可是啊,很可惜,我前几次去国子监去巡查,那些学生在做什么呢?他们不是专心读书,思考如何报效国家,报答朕给予他们的恩惠,他们是躺在祖先的功勋上,整日游戏。难道朕今后要和这些人一起来治理国家吗,这是绝对办不到的!”

    顿时宰相们都不说话了,于志宁带头谢罪:“臣等督导不利,请陛下责罚。”

    “也没什么督导利不利的,你们是宰相,成天都惦记那些事情,这个国家还不乱套啦,所以那不是你们无能。”李峙说,“而是制度,是这个办法不好,让英雄消磨了,让人才变了人渣。逸而忘忧,亡国不远啊!”

    皇帝沉吟再三:“朕有一个考虑,只保留国子学和太学两所学府……”

    “不可啊!”中书令高履行说道,“如此以来,则天下怨怼。”

    皇帝摆了摆手,朝宋守业看了看,宋守业连忙把一道奏折呈了上来。

    “这个是翰林院的一位学士写的奏折,大家议一议吧!”皇帝示意下,宋守业把那本权士相的抄本送到了各位宰相手里。

    “陛下,这奏章是取乱之道啊,请陛下慎行!”中书令来济说道,“臣请杀此人以安众心。”

    而其他人也感觉到了这奏章后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利益诉求,权士相的奏章总结起来就八个字“取消特权,学术独立”,将教育和行政切割,一改中国政府办学的传统,使权利和学术之间保持一个相对疏远的距离,不是学术被捆绑于权利。但是在仕途经济的中国帝制时代,这个举措伤害的就是高门地主阶级的核心利益。

    “《易传》说‘天高地卑,陈于世焉’,自古人分贵贱,兰芜不同室,怎么能让庶民子弟和官宦子弟一起学习呢,这根本就是乱礼逾制,”谏议大夫赵熙言,花白的胡子上翘,口水喷射出来。“再说先帝一直尊崇孔、颜之说,怎么能容忍那些邪教异说充斥学校呢?”

    李峙又看了看其他人:“你们又怎么看呢?”

    长孙无忌说:“恢复周朝的辟雍,这在汉朝儒生们就尝试过了,汉武帝因此创建了太学。到了符秦天王的时候,进而创建国子学为的是方便氐人豪强子弟进一步学习。到了元魏孝文南迁洛阳,更化文字,再设置崇文学馆。前朝开皇皇帝接受高颖和苏威的建议,举行国子监,这一切都是为国家兴盛。陛下治文也在情理之中,”他顿了顿说,“只是将这教化之责轻易放弃,则有乱名教,轻礼制的危险啊。”说一千道一万,这个新的学校还是要朝廷来办,现在朝廷谁当权呢,当然是关陇武勋世家,交给朝廷来办也就等于交给了关陇世家来办了。到时候是否如皇帝期望的那样庶民和官宦一起读书,那就另外说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鸟生鱼汤起就有了。

    众人一听,豁然开朗,暗地赞叹姜嘛就是老的辣,三五两句就说到了点子上。不管学校教什么,那还不是管理它的人说了算,对不对,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学校的管理权。

    与以往不同的是,李峙这次可没给长孙无忌面子,说道:“名教乱不了,也不怕说句不好听的话,读书人的骨头通常都不是那么硬气的。各位看看后汉书,看看晋书,那最先投降的哪个不是知书识礼的人啊!再说举办新学,大家凭本事,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大唐离了谁,它还是大唐。有本事怕什么,只有没本事的才害怕。各位也不需要为自己子弟担心,成器的无论亲贵还是庶民,国家都会用,不成器的,呆在位子上不带不能为家族带来光荣,恐怕还会有灾难降临。”

    皇帝顿了顿:“新学校一定要建,而且要快。学术和政治也要分离开来,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建议,新朝需要活力,大唐需要革故鼎新!”

    见到皇帝少有的强硬,宰相们都不说话了,既然皇帝要办新学那就让他办吧。办不好,也不至于办坏嘛。

    

    乾元八年九月,皇帝正式下令,筹建帝国大学,皇帝捐出了九成宫给学校,因此帝国大学也被称为“渭北台冠”。

    所需要的资金也是皇帝出资,但是朝廷不派官员驻校,权士相自告奋勇地要求去主持学校,但是皇帝没同意,而是任命了一位已经致仕的散官担任大学的山长。

    学校设置五部,分别仿效上古时代的五所名校命名为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和辟雍。

    (注:成均,据说是黄帝时代的大学,上庠是虞舜时代的大学,序是夏代大学的名字,瞽宗是殷商时代大学,而辟雍则是周代大学。这些说法主要是郑玄等东汉儒生的注解)

    而权士相提出的以明算、明法、文学和格物四学院的构想则没有实现,而是按照李峙的方案来设计。同时帝国大学开设体育课程,教习课程,其余的具体规则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商量协议,然后刻石记文。往后的历任山长,皆由教师联合会投票产生,而作为出资人的皇帝不得干涉。同样帝国大学的师生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

    尽管而公立的学校只剩国子学和太学,做为国家储备干部的培训中心。而皇帝也下诏,同意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自办大学,在帝国大学之后,晋阳办起了绵山书院,河北、河东的世家看到了一个和关陇世家争政治资源的机会。而在青州,山东大族自然也不甘心落后于人,办起了稷下书院。而在长江以南,在江南采访使张俭和苏州刺史周建民的努力下,东吴学院在苏州也办了起来,这四大学院后来也就成为了大唐后来四所著名大学的前身。当然不包括在唐章宗时代兴办的江都学院。

    在帝国大学刚刚成为人们的谈资的时候,皇帝接受了长孙无忌的辞职报告,加封一等田千垧。这一下,朝堂里说什么的都有,无疑比皇帝新建几所大学更让人震撼。

    皇帝还专门责成鸿胪寺专门设置藩学,培养的就是羁縻州的子弟,也就是唐朝的民族干部学校。至于那些留学生,皇帝专门拨款设立奖学金,鼓励他们中的学业优秀者,而且也发布诏令,他们和唐人一样可以进入大唐的政府机构任职。

    帝国大学是建立起来了,学生也很快到了位,但是老师却非常地缺乏,学校老师写信给皇帝,希望可以求天下贤良,而列在名单第一位的就是李淳风。

    皇帝也发布了诏命,官员在不影响日常公务的情况下可以到大学兼职,当然大学也得为他们支付相应的报酬。但是官员不可以出任学校管理层,除非是去职或者致仕。同样大学的老师也可以出任官员,但是在担任官员后就要以官员的要求来做,不得再干涉学校日常事务。不过吏部官员除外,这是为杜绝侥幸心理,纠正学风。

    

    十一月三日

    皇帝李峙带着礼部尚书、帝国大学文学科客座教授许敬宗,一起到了帝国大学。大学山长曹几道、学院帮办翰林学士权士相等领众师生出迎。

    “臣等叩见陛下!”

    “朕说过了,在学校,天子也要下马。你们不必行大礼,行缉手礼就可以了。”李峙回敬一礼。

    李峙看了看利用皇宫改建的帝国大学,非常地高兴,校舍整齐,道路宽阔,环境也不错。李峙对曹几道说:“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吗?”

    曹几道说:“主要是老师的问题啊,所以招收的学生不是很多,还有很多空房子呢。”

    权士相说:“我们希望陛下发布一道手敕,征集天下……”

    李峙摆手:“我啊,只要为你们解决那些房舍,提供一些优惠条件,招录老师的事情啊,那就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了。”

    曹几道点了点头:“是啊,陛下已经非常地忙碌了……我们还是自己来想办法啊。”

    皇帝看了看他们笑道:“要知道独立,那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建立一所好学校很不容易,也不是一二年的事情。我已经打了招呼,从诸番上的永业田里募集了三千垧上等地,还有我名下的一千垧,另外长孙太尉也愿意献三千垧。这七千垧地的收入就做为大学的运转费用吧,你们自己去经营。我们算是学校的金主吧,每年我希望你们能提交一份学校支出的详细清单,让我知道你们的钱都用到了什么地方。”

    大家一听长孙无忌居然还出了三千垧地,非常地震惊,却不知道皇帝为了这个事情,送给了长孙无忌三大车的珠宝,还给他的小儿子长孙浞一个品官。当然长孙无忌也是老精了,也知道皇帝这么做的意义,并没接受皇帝的珠宝,主动把那处庄园送了。不过关于北门番上的土地,因为这里面涉及了禁军的利益,所以皇帝采取换地的做法,一换三,给他们更多的中田。

    现在大环境还不稳定,李峙对军队的改革是非常谨慎的。

    在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一些高等教育进行精英教育,这样才有益于这个社会的正常发展,片面追求精英教育,只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舍本逐末的巨大浪费后,还是必须回头来做基础教育。

    面对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七到八成的农业帝国,它要想摆脱兴衰循环的王朝周期率,那就必须换一个活法,转向,变革,自新,是延续王朝生命的唯一办法。

    李峙做为一个时空流浪者,他不需要做火炮,造火枪,他只需要给这个古老帝国植入一些新的活力,那么就够了。总有一天那些东西都会出现。

    而帝国大学等新学的存在,也会吸引那些同样身为时间流浪者们的目光,他们会在这里找到改变时代命运的道路,而之于其他尝试,李峙则为他们准备下了死亡陷阱。

    

    “陛下今天遇到什么高兴的事情啊,也说给臣妾听听。”武妃挺着微微凸起的肚子,拾掇着奏折。

    “你啊,身子不方便,还是去休息吧!”李峙说道。

    武妃摇摇头:“就这些了,我收拾了就行了。”

    李峙说道:“我今天去了渭北啊,看到大学终于建设起来很是高兴,这所学校啊是我大唐的未来啊。以后合适的时候,我还要让女子们也去读书,男女同校。提高了大唐母亲的文化,她们的子女也跟着受益啊。”

    “那臣妾替天下母亲先谢过陛下啦!”武妃说道。

    “德妃怎么样了?”李峙关心地问。

    武妃神色一暗:“薛娘子现在进食也少了,每天只吃一顿,前天我姐姐还跟我说……说是她看到诚王殿下在掖门观望。”

    李峙点了点头:“阿武,你还是回去好好休息吧,我去看看德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