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龙凤大唐 > 第三节 看朱成碧泪纷然 3
    “奴婢见过娘子,娘子万安。”教唤妇连忙跟长公主磕头。

    魏国一笑:“赵阿娘,你是萧娘子身边用老的人,却这般见外了。”

    赵妈妈起了来,忙敛衽站到一边。

    “萧娘子有什么事吗?”魏国问道。

    “倒没什么大事,只是请娘子你去赏花。”赵妈妈忙取了那信笺承上。

    魏国取过来看了,笑了笑:“倒是感谢娘子牵挂,只是皇兄有令在先,令我反省,却是待几日后才去得。”

    赵妈妈是萧妃身边用老的人,哪里猜不到主人的私心,却也知道自己不能多嘴,但是却也想进一点人事,便说道:“公主与大家是嫡亲兄妹,看看自家嫂子也是什么大事。”

    魏国也是个心思剔透,自然晓得那萧娘子有所求,只对赵妈妈一笑,这个时候可不是讲什么姑嫂感情的时候,只笑了笑:“早晚都是去,也不急着这一天半天的,娘子自是没什么急事。”

    “那是……”赵妈妈再不敢多说,因为上面的长公主固然和气,其实也只是相对于“公主”来说,惹得她性子起,也不是她可以承担得了的。

    见长公主不再说什么,赵妈妈也知趣地告退,李明达也不挽留。

    赵妈妈顺着长廊急急地走着,影影绰绰地透过十字格的窗子看到那边一群使女在逗弄一个小粉娃娃般的小女孩。

    唐时的走廊不是后世的走廊两边通透的样式,而是一面墙一面柱的单面走廊。驸马府邸的走廊远不如大明宫环太液池的走廊长,那两条走廊可足足有两百里(唐里是现在华里的08到09倍。)

    正走着,前面有人招呼:“都尉主父回府了。”

    赵妈妈虽然是宫里的勾当,但是这时候并无官方的身份,一样是奴仆,况且来人是府邸的男主人杨演。只好跟着其他人跪到走廊外,并不敢拿大。

    听的一阵靴子声远去,她才起身往驸马去的方向看去,隐约看到一个黄色的背影很是熟悉,却又不敢肯定。

    

    夏天总是很闷热的,长安的闷热更是让人窒息。按照惯例,每年这个时候,皇帝不是去渭北或者南山的行宫避暑,就是去东都。一众多贵人自然也开始浩浩荡荡地跟随皇帝出游了。

    大明宫虽然说是修建在高地,比低洼潮湿的太极殿好了很多,但是,长安还是太过闷热了实在不适合养尊处优的贵人们度夏。

    今年,皇帝却例外地不外出避暑,而是选择继续留在闷热的长安。

    武栩自然知道自己丈夫正在忙一件大事——更化。

    大唐的“嘉禾更化”是从调整的财政政策引发的。大唐的财税制度一直延袭的北周时代就留下的旧规矩,在府兵均田制下的半实物租政策。这个政策在贞观朝,在对抗突厥,增强国家国力方面,效果是显著的,是成功的。但是没有哪样制度是完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制度显露出了它的弊病来。

    均田也好,府兵制也好,租庸调也罢,简单的说就一句话,就是把农民钉死在土地上。对于地方的税赋,因为大唐所属的200多个州郡情况不同,采取的交纳形势也不同。实际上府兵制和均田主要是集中在了关中和河南地区,至于西域,那是国家需要花钱的大窟窿,虽然有很多好东西,可是现在科技水平达不到,也不能转化成商业价值。

    河东一带本来是富庶之地,但是却要供养屯戍在北方防御突厥的军队,不开口向国家的钱已经不错了。此外还说得过去的税赋之地就是扬、益二地,随着唐王朝的发展,这两个地方对于大唐越发重要。在李峙这个时代,这两个地方只能说是能把自己的肚皮搞定,开发程度还没那么高,却也是中央财政的重要进项。

    所以,大唐现在一半的负担是加在了关中、河南两地的农民头上,谁说首都人民都沾光,大唐的这两个首都地区的普通民众可是比帝国其他农民活得更紧巴些。

    李峙跟各部尚书一算帐,其实历史上最辉煌的大唐王朝真是穷得很。没钱,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做什么事都比较困难。现在摆在李峙面前的有两个大唐,一个穷光光大唐,一个富油油的大唐。穷的是政府,是农民,是普通人。富的是那些贵族老爷,是那些大官僚,大世家,大豪族,是那些大寺庙。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现在在李峙治下的时代,已经开始初露峥嵘。

    “弄钱!”皇帝几乎想仿效红太阳搞“土改”搞“三反五反”了。不过现在皇帝是暂时玩不过那些富官僚。毕竟自己是这些富人的总头子,奴隶主阶级的总代言人啊,最大的地主啊。自己革自己的命,还真不是一般的觉悟能办到的。

    这么个零和游戏,李峙还没发疯,自然是不会轻易地暴走,去发动一场将可能埋葬一切的“革命”。李峙不会去走王莽的老路。

    怎么样去改变,走一条新路,李峙穿越者的身份并没给他什么帮助。他只是一个可怜的高中生,不是什么历史学的研究生,博士,博士前或者圣斗士。他那点可怜的“历史知识”,现在越来越不管用,虽然他也积累了不少的政治经验,但是搞经济,他自认为是不懂的,即使是相对简单的古代经济。

    帝国大学的智库为皇帝提供了很多的方案,有的保守,有的大胆,总之原来混乱的财政实在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有漏洞的制度,总是滋生一些腐败,挖国家墙角古今中外都不缺乏。以清廉高效而著名的贞观官僚系统,逐渐从文皇遗产大有演变成历史包袱的趋势。

    商鞅那样暴风骤雨般的激进改革,李峙也就想一想,那根本就是大手术。如今门阀军勋们虽然气焰被压制下去了,但是不代表他们会束手待毙,自北魏道武皇帝以来,代北勋门一直都是主宰北朝风云的真正力量。

    王安石那样的改革似乎又有些温柔,北宋毕竟面对的都是些书生,起码斗争起来也没那么血腥。现在可是割那些丘八大爷的肉,这些人可不是温和的宋朝书生,惹毛了,杀人造反,他们是做得的。

    不过现在的时机也比较好,毕竟开国不久,皇帝的权威还在,代北门阀的力量经过新贵们的调和,也不算特别强大。

    更化的事情皇帝在很早的时候就在思考了,现在他完全掌握了朝廷的权利后,就开始了做为穿越者出身的统治者必做的一门功课——颁布新政。

    不搞君主立宪,也不弄内阁,更不会搞“古代军管会”让那些大头兵去管理国家机构。李峙首先改革的对象就是宰相——大唐的国家决策执行制度。

    一改以前各省各部主官兼任宰相的“习惯”,李峙将宰相作为一个固定的职务确立了下来,这样避免在宰相的任免上随便更换,导致政策的延续性被破坏。嘉禾更化后的宰相——尚书左右仆射的权利大大增加,国家行政机关都要围绕这两位来运作。

    当然相权太强势,不是好事,更化用了三个政策来制衡两位权利增大的宰相。第一,皇帝也加强了御史台的权利,把北魏以来御史充当皇帝耳目的功能,恢复到两汉时代制约相权的机构。第二,发展了宰相办公会议的群商群决的功能,这是唐宋文官制度的一大优点,虽然左右仆射有执行权,但是决策权还是在宰相办公会议。第三点,也是前代未有的,就是任期的明文规定,左右仆射每届四年,可连任两届,任何情况下不得连任三届。李峙在谈到这点的时候对宰相们说:“一旦这个制度被破坏,离大唐灭亡的时候就不远了。”“退休”后的左右仆射要是再重新担任仆射,一般需要离职十年后才可以。左右仆射,一主一辅,有权推荐各部尚书等人选,但是最后的决定权在宰相办公会议。

    设置“三衙”也是更化一个引人注目的新东西,这个机构把原来兵部调度指挥、后勤不分的两大功能区分开来。

    三衙有点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部,负责的是唐朝军队的战时指挥。但是将领的人事任免、后勤补给都属于严格地把握在六部。这一改,原来炙手可热的兵部就成了“三衙”跑腿的了,负责把三衙的计划负责实施下去。当然兵部也还保留了相当的权利,起码对于战功的评价,对于军事长官的考核,对外情报的搜集等等那还得问问它。更化后,李峙开唐朝先河任命了一位文官担任兵部尚书。从此这个职务也不会一年几换,渐渐稳定下来。

    唐朝也开始了招募军队人员,不过这次招募的是内部招募,选择都是有一定经验的老兵。随着政府财政的好转,募军制也将会成为唐军的主流,职业军人开始出现了。这些军人的薪水就是边地的田产,等到他们打算退役的时候,就按当时市价折换成钱。当然作战的赏赐那是另算的。也有的军人退役后不打算返回内地老家的,也就不折钱,那份职田就归其本人所有了。

    除了招募的职业军人,还有大量的“役兵”,这些都是原府兵,而服役的时间从原来的十年,减到三年。郡县兵,一般是在农闲的时候去服役参加军事训练。而野战军则则逐渐从大量的郡县军里招募,至少达到“四六比”,意思是边军招募人员里,从边地本地招募和内地的要达到四比六。

    领军的将领也是按时轮换,除非有特别的战事发生。

    唐军现役的中高级将领,大多是从士兵里选拔的,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出身普遍不高,基本都是文盲,文化水平与武力成反比。对于军队生活很熟悉,能获得士兵们的拥戴,对于边境的敌情也比较熟悉。问题是,这些人领兵久了,容易跋扈,不听招呼,恃功骄横,不遵守法令。有的人还特别好杀,经常以挑起战争来大发其财。

    一直以来李峙就考虑建立一所国家级的军校,专门培养国家放心,能征善战的将领。更化后,皇帝选择了在镐京附近,歧山之下兴建学校。因其在长安以西,又临近武成王姜子牙的点将台,被人们习惯地称呼为“西点军校”。壬变后,唐成宗又在洛阳兴建了东台太武学,两所军校的学生成为了大唐军队军官的主要来源,以至于一些非两校的军官自我解嘲地称呼自己“不是东西”。

    对于财政的更化,主要是设置了三个国家级的结算机构,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扬州,一个则设置在了泉州。此后各地方的税都交纳到这三个国家级的结算机构,名曰“赋司”,属于民部派出机构。地方自己的税和国家征收的税就区分开来,免得地方上拿国家的名义来上下其手,搞截流,搞摊派,最终搞腐败。

    大唐的财政也改变了几千年的量出为入,而改为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再对老百姓索求无度。徭役也划分成十个等级,一些徭役是要可以付钱的免征的。

    这些改革,并没使大唐大小的蛀虫多害怕,最多以后捞钱更费点精神而已。而吏部出台的一个新制度,简直让许多官员如丧考妣。

    而对于官员管理,李峙提议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新鲜出炉。

    此政策一出,朝廷内外哗然。

    中国人一直视自己有多少钱为自己的隐私,虽然在这个时候还没什么隐私权,但是朝廷这个政策一出,让大家觉得皇帝实在管得也太宽了点吧。甚至有些百姓也不是很理解。

    随之,在律法里则增添了新的罪名“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其判罚为流刑,抄没家产,三族五服内别迁僻地。

    有罚也有奖励,对于清廉的官员,朝廷会给予奖励,赐勋升一级,登记良好记录,其子女也会成为一些国家公务员考试(方正贤良科)倾斜的对象。有的低级官员,还会享受全额退休金的照顾。

    新的财政制度,还厘清了皇室和国家的关系,一些属于皇室的财产也要征收一定的税,换句话说,皇帝也得交税。这可是发千古之未有。不过这笔钱是皇帝身上的钱还使在皇帝身上,主要是用在皇室生活花费的结算。

    

    “这叫什么嘛!”李恩很是不满,自古天子富有四海,这大唐天下全是自己家的,怎么自己还得把钱拿出去,真是麻烦。但是这是皇帝同意的,他也只是暗地发牢骚而已。平时不关心财货的申王第一次翻起了属于自己名下的田簿来,计算着自己口袋里还有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