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春秋战国演义 > 79.拜相国称仲父国事全权
    桓公提出了问题:“怎么能够有足够的兵马?”

    管仲说:“从行政体制上,每五家为一个轨,设立轨长为领导;十个轨为一个里,里设立有司为领导;四个里为一个连,连设连长为领导;十个连为一个乡,乡设良人为领导。每一地方领导又是军事负责人。地方上五家是一个轨,每家出兵丁一人,五家出五人,就是一个伍,由轨长带领;十轨是一里,兵丁五十人组成一个小戎,由里的有司率领;四里是一个连,兵丁二百人组成一个卒,由连长率领;十个连是一个乡,兵丁二千人组成一个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个乡编成一个部队,也就是一万人是一个军。十五个乡能够出兵丁三万人,组成三个军。主公直接率领中军,其余两个军分别由威望比较高的元老大夫国氏、高氏率领。这样兵寓于民之中,兵就是民,民就是兵。农忙时种地,农闲时间训练或者狩猎,战时出兵打仗。兵是丁勇,士是军官。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又有利于军事训练,里有司可以带领兵丁随时分散训练,农闲时间连以上组织集中训练,还可以带动百姓自愿练兵。农民居住要固定下来,同一个伍的人都互相熟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互助互爱,同生死共命运,守卫可以坚固,进攻顽强奋战。有这样三万人,就有能力驰骋天下。”乡的体制、连队建制大概就是从管仲开始的。

    桓公又问:“兵源解决了,但是装备不足,财用不足怎么解决?”

    管仲说:“开发矿山炼铜铸造刀币,用于流通;煮海水炼盐:都有很大的利润。低价买进天下便宜的货物储存备用,或待高价时卖出,发展贸易。设立女闾三百人(官办妓院),用来招引外地行商。这样商旅如归,到了齐国就像到家一样,拜贺聚集,向他们征收赋税,用于军费开支。这样做,财用就充足了。武器装备可以让工匠制造。还可以用赎罪赎刑的办法征集,缴纳犀甲一戟可以免除一人重罪,缴纳鞼盾一戟可以免除一人轻罪,小罪缴纳铜铁金属,疑罪难以定论的赦免。民间诉讼败诉的缴纳一捆箭。收缴的金属,好的可以铸造剑戟,差的可以打造工具、农具和其他用品。”妓女业始于管仲,管仲是妓女行业的老祖宗,祖师爷。

    听了这些强兵富国的措施,桓公来了精神头,他说:“兵强国富就可以征服天下了吧?”

    管仲说:“不可以。周朝还没有到达灭亡的时候,周王仍然是天下共同的君主,诸侯国不会服从我们的。当前的只能行霸主之道,尊崇周王,抑制夷狄的叛乱和进攻,保证中原一带的安全,可以叫做“尊王攘夷”,具体办法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做不称王的方伯霸主。”

    “那么,可以征服诸侯吧?”桓公又问。

    管仲回答:“让诸侯归顺我们,不能只靠征伐战争,一味征伐就会树敌太多;应该和邻国友好,使他们亲附。征服人心可以不战而胜。比如审查打仗占领的疆域,返回邻国的地盘,使四邻和我们亲近。派出八十人周游列国,提供车马衣物费用,招徕天下贤士,了解各国的情况。选择有问题的国家进行征伐,可以扩大我们的地盘;选择篡弑的进行诛杀,可以立威。这样做诸侯佩服崇拜我们,听从我们的。然后率领诸侯共同尊崇王室,王室将通过我国号令诸侯,方伯霸主的地位你想推辞都推不掉。”

    管仲的王霸之道讲的有理有据,桓公越听越高兴。两个人连续谈论三天三夜,非常投机。桓公过去见过管仲,鲍叔牙也经常向他介绍管仲,这次长谈,他对管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管仲的高见使他心情豁然开朗,方伯霸主的志向和抱负更加坚定。他对管仲更加器重,他要靠管仲来实现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他要给管仲最高的职位,最高的待遇,让他得以施展才华。他要非常庄重地拜管仲为相。

    桓公斋戒三天,拜祭太庙告诉祖先,然后告诉管仲要正式封他相国,可是管仲并不接受。桓公纳闷了:“我要采用你的治策,实现我的志向,所以要拜先生为相国,为什么不接受啊?”

    管仲说:“臣听说,盖成一个高楼大厦不是只用一块木头来支撑的,一个平房还要有四梁八柱;汪洋大海也不是一条河流汇集成的,一条大江也是众溪汇成。我也需要‘四梁八柱’。国君您要成大志,必须起用‘五杰’。”

    桓公问:“‘五杰’都是谁呀?”

    管仲说:“上下礼节,言辞刚柔得当,办事协调,隰朋比我强,请任命为大司行;开荒增地,多打粮食,增加人口牲畜,宁越比我强,请任命为大司田;调配指挥兵马战车,鼓动三军士气勇敢作战,王子成父比我强,请任命为大司马;量刑恰当,不杀无辜,不冤枉好人,宾须如比我强,请任命为大司理;坚持真理,不讲情面,敢说真话,忠心直谏,东郭牙比我强,请任命为大谏官。国君要富国强兵,有这五杰就能实现。主公如果要称霸诸侯,以臣的才能可以帮你实现,并竭尽全力。”

    桓公完全尊重管仲的大臣提名,以庄重的仪式拜管仲为相国,赏赐给齐国都城一年的赋税收入。对于隰朋等五人都按照管仲的建议晋封职务和爵位。管仲等人开始进入角色。

    过了几天,桓公又问管仲:“寡人有两个嗜好,一个是好田猎,一个是好色。这影响不影响霸业。”

    管仲说:“不影响。”

    桓公又问:“那么什么影响霸业?”

    管仲回答:“不认识贤才,影响霸业;认识贤才而不用,影响霸业;虽然用了贤人而又信不实,有害霸业;虽然信任,但是又让小人跟着搅和,有害霸业。”

    桓公说:“好!”于是让管仲独揽大权,放手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了提高管仲的威信,提高工作效率,桓公尊管仲为“仲父”,也就是亚父、干爹的意思,政治地位在最有资格的元老国氏、高氏之上。在朝堂上向百官宣布:“一切国家大事,先报告仲父,再告诉寡人。国政事务,全都按着仲父的裁决办理。今后国人称呼仲父不准叫他的名字‘夷吾’,不论地位尊卑,一律称字‘仲’。”管仲本名管夷吾,字仲。古代人以称字表示尊敬。大概就是象现在叫“小名”对人不尊重,叫“大名”才庄重。

    (度量大才能成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