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春秋战国演义 > 78“宫中对”谈治国要策
    鲍叔牙不紧不慢地说:“主公要做一个圣明的国君,所用之人也与众不同。管仲是天下奇才,有富民强国、称霸天下的能力,非是一般的上卿,应该称作相国。处于主公一人之下,百官及万民之上,是国家的二把手,主公意志的落实与实现者,非同一般。非常之人,非常之任,应该施以非常之礼。主公对于管仲,应该充分信任,给予厚禄,尊若父兄,以隆重的礼节相见,选定吉日,亲自到郊外迎接,隆重拜为相国。这样显示出主公对管仲的重视,也使管仲对主公感恩,使百官和百姓敬重管仲,便于管仲施政;显示出主公宽广的胸怀,尊贤礼士,不计私仇,唯才是用,厚礼相待的高风亮节,百姓对主公会交口称赞,赢得国人的忠心归附。这样做,将会使四海的贤能之人汇聚拢过来,为主公所有,为主公效力,何愁霸业不成?”

    齐桓公乐了:“好,就按你的意见办!”

    齐桓公命太卜卜定吉日,斋戒沐浴,礼服盛装,坐上最高档的驷马大车,去郊外迎接管仲。

    管仲也沐浴更衣,斋戒三日,换上上大夫礼服。

    齐桓公率领百官来到郊外,亲自去请管仲,施以父兄之礼,及其隆重。他把管仲请上自己的大车,然后自己才上车,和管仲并排相坐,大车驶入城里。一路上百姓在道路两旁围观,形成了人墙,那才叫人山人海,相当地壮观。

    管仲入朝,恭恭敬敬地跪地向齐桓公叩头谢罪。齐桓公连忙离座,亲手把管仲扶起,给管仲赐坐。百官进宫和国君议事都是站立的,桓公给管仲安排座位,抬高了管仲的地位。管仲非常感动,对齐桓公说:“臣本是被俘罪该刮杀之人,承蒙主公免去死罪,已经是万幸了,哪敢承受过格的礼遇。”坚持不坐。

    桓公说:“寡人有事请教先生,先生必须做下,然后才敢提出问题。”

    管仲再拜施礼方才坐下。

    看到管仲坐稳,齐桓公开始提出一个个问题。桓公说:“齐国是一个千乘(兵车)之国,在黄河流域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当年釐公威震诸侯,号称小霸。自先君襄公喜好女色游猎荒废国政,遗丑遗笑败坏了齐国形象。寡人要整治朝纲,清洁宗庙,富民强国,重振齐国雄风,应该先抓什么?”

    管仲回答:“礼义廉耻是立国的四项基本准则,整治朝纲,清洁宗庙,教化百姓,纯化民风,都必须张扬并施行这四项基本准则,观念同一,民心拢聚,政令畅通,国力才能强大。自文王、武王以来,规范民心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树立良好形象做榜样使民众记住并模仿;制定模式样式数量标准,比较衡量检验,坚持始终;用赏赐引导,用刑罚纠正,形成秩序,使民众有所遵循而形成统一的民风。”

    桓公问:“应该怎样办理?”

    管仲回答:“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根据国家情况确定居民区,使民众住所稳定,生产生活有成就,过世能够入土安葬。一切都形成定规,使民众知道怎么去做,慎重使用权力干预。”

    桓公问:“如何使民有成就?”

    管仲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习发展。不要让四民杂居,杂居没有共同语言,容易发生变故。”

    桓公问:“士农工商如何布局?”

    管仲说:“过去圣王对待士(有学问的人),让他们悠闲一些,对待工匠让他们在官府附近,对于商人让他们积聚在市井,让农民接近田野。各种行业相对集中,形成各种的文化圈,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语言,互相交流、比照、模仿,交互提高。子女从小受到熏陶,自然具备行业素质。

    比如士喜欢聚会聚晏闲谈,有共同语言的凑到一起,父辈之间谈论真理道义,子女之间谈论孝道,从政的谈论尊敬领导和君臣之道,幼小的谈论友爱恭敬,不见异思迁。从小处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父兄之教潜移默化,不上学也能获得许多知识。这样士的子女代代都是士。

    把工匠集中到一起,生产之中互相探讨技术,攀比质量。子弟从小接触技艺,模仿学习,互相传承。这样工匠的子女代代是工匠。

    把商贾集中在一起做买卖,联合互助,互通有无,积累经验,买卖越做越精。他们的子女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从小模仿大人,不用专门学习也精通生意之道。这样,商贾的子女代代是商贾。

    让农民集中定居,掌握季节农时,制作使用农具,从事各种农活,积累经验,提高农艺,熟练操作,动作灵活。子女从小模仿学习,不教也会。这样,农民的儿子代代是农民。农民的子女有能够成为士的,也可以出息。”

    桓公说:“这样做行业集中,互相模仿,士农工商自然发展,管理从那里入手呢?”

    “从爱民入手。”管仲说,“公侯将相大夫士族管好自己的家庭,平民实行家族管理,互相连带,涉及到物质利益和生存,增强亲情,互相制约以感情连接,民众互相亲近。有旧罪的给予赦免,恢复原有的宗族,无子女的允许过籍继承人,人口自然繁殖,使劳力兵丁充足;减轻刑罚,降低税赋,使百姓富足;让德才兼备的贤士兴办教育,使国民懂得礼义;政令稳定不变,取信于民,使民心稳定。这就是爱民之道。”

    “好,这样爱民,百姓安居,国内稳定发展。但是兵源不足怎么办?”桓公问。

    管仲说:“兵贵于精。兵强在于精神,在于军心。如果主公扩增兵马,天下各诸侯国都会跟着扩军备战,我们不一定胜算。主公真的想增强军事力量,应该不求名义而求实际。臣的意见是用行政区划编制代替军事编制,藏兵于民,民就是兵。”

    桓公很感兴趣:“具体怎么办?说给我听听。”

    管仲说:“改革行政区划体制,全国划分二十一个乡,其中工商业六个乡,士人十五个乡。工商业的乡发展经济增多财富,向国家提供钱财;士人管理的农业乡负责兵马。”

    (再续)

    (欢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