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明末:我,孙可望!绝境翻盘! > 第二百零三章 洪承畴:长伯,风浪越大鱼越贵!
    只是话虽如此,但吴三桂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小富即安

    不要说现在没造反了,就算是造了反,他也得稳一手

    “老师,云南乏食,多尼虽然撤离昆明时没有烧毁粮仓,但也带走了大批粮草。”

    “学生若是举兵,只怕是粮饷不济啊”吴三桂忧虑道。

    “长伯,这你放心。”洪承畴胸有成竹道

    “现在虽然云南遍地烽火,但你部军纪却好,武定等地秩序稳定,尚有余粮,而且春耕已经下种,数月之后,必能有所收获。”

    “再加上朝廷虽然忌你,疑你,但大敌当前,他们也不敢把事情做绝。”

    “所以昆明的余粮仍旧足以支撑你部兵马数月之用。”

    “老师,话虽如此,但是我们手中的粮食固守云南尚可,要想远征四川和贵州,甚至北上陕甘,只怕是力有不逮啊”吴三桂不置可否道。

    云南之粮虽然勉强够吴三桂的兵马所食用,但是打仗和不打仗,远征和不远征都是不同的概念。

    吴军手中有粮食可以撑到秋收,但是要是远征四川和贵州,一路上的运输消耗,这些粮食会迅速地见底。

    更何况云南已经遭了兵祸,能不能组织这么多人手,有没有这种强大的后勤能力还很难说

    “长伯,这你就放心了。”

    洪承畴微微一笑。

    “反清复明,又不是长伯你一个人的事情。”

    “老师之前已经说了,长伯若举义旗,那么云南的明将势必会大喜过望,相助长伯反清复明”

    “我们手中的粮食的确不够打到陕甘,但是孙可望在云南各地大兴义仓,光是在昆明的存粮就有数百万之多,虽然其中大部已经消耗和被多尼带走。”

    “可是,元江、丽江、永宁、景东等地还是有大批存粮的。”

    “长伯只要义旗一举丽江等地的马宝、马唯兴、马自德,元江等地那嵩、许名臣,原本已经深感绝望,到那时必会喜极而泣,相助长伯”

    洪承畴侃侃而谈道“有了这些人相助,长伯可以一军走武定,奔建昌,北上四川一军出曲靖,奔安顺,东下贵州”

    “建昌的王有德,雅州的高承恩都是心向明室之人,贵州的安如鼎、罗大顺,又和朝廷势不两立”

    “而建昌等地屯田已有数载,连年丰收,粮草堆积如山,可当十万人之用”

    “水西等地割据七百余年,土司们家产丰厚,必能资助数万大军”

    “有了这些人相助,长伯还担心粮草问题吗”

    洪承畴真不愧是老成谋国,西南的局势的利害被他分析的一针见血,淋漓尽致

    清军虽然攻占大批府县,沿着昆明到永昌的官道,控制了云南的交通线,掌握了大动脉。

    但是云南何其大也

    从十二月进入云南开始,不过区区三月时间,清军又怎么可能侵占整個云南

    虽然云南大局已定,可是还有大批府县掌握在明军的手中。

    只要吴三桂举起义旗,不止是数万兵马,还有各地的海量存粮可以使用。

    要知道这些存粮历史上可以支撑着十万明军溃兵,坚持大量时间,

    而现在这些粮食也可以同样能为吴三桂进行惊世一搏

    而在四川和贵州。

    虽然四川大部早已经成为了无人区,可建昌、雅州等地却被刘文秀进行了屯田。

    史料记载井里饱暖,民忘其劳。

    这笔刘文秀的遗产,也是刘文秀临死之前,为永历朝廷谋划的北上战略的底气。

    建昌等地的存粮虽然被李定国弃之不用,可吴三桂举起义旗,反清复明,刘文秀的遗产却可以成为他的助力。

    建昌等地虽然耕地不多,无法长时间的供养十万大军。

    可利用建昌等地的粮草,却足以让吴三桂的大军征战数月,进行一搏了

    而贵州等地的土司,更是和清军有血海深仇。

    吴三桂的大军进入贵州,同样能够获得助利,取得大量兵马和粮草的资助。

    可以说此时吴三桂虽然在云南困守,但只要再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统筹各大抗清势力,那么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可是对于吴三桂来说,现在的局势虽然看起来大好,但造反这种事情哪能没风险啊

    “老师,此策虽好,但风险还是太大了,我军必须尽快打出云南,掌握四川和贵州,又必须尽快打出四川,夺取陕甘。”

    吴三桂沉声道“这不是稳扎稳打的打法,而是流寇千里奔袭的打法,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对于吴三桂来说,无论是云南、还是贵州、四川,现在都不是什么好地盘。

    四川早已经没有了生气,贵州就别提了。

    云南也被清军祸祸了一顿,已经不足以成为大业之基。

    也就说吴军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根本不可能在这些地方长期相持。

    一旦举兵就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夺下四川和贵州。

    而夺下四川和贵州后也不能休整,必须要进军陕甘。

    甚至拿下陕甘后也不能久持,因为陕甘这地方本就粮饷不能自给。

    又屡遭兵火和天灾,早已不复汉唐时候的富庶了。

    拿下陕甘后吴三桂必须要尽快打进北京城去。

    更甚者拿下北京后,吴三桂还不能停下自己的脚步。

    因为北方的经济早已经没落,需要南方通过漕运接济。

    吴三桂拿下北京后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南下打下江南,把天下给一统了。

    可以说吴三桂一旦举兵就再也没有退路了。

    云南不能久持,四川和贵州不能久持,陕甘不能久持,北方不能久持

    除了越打越强外,开弓没有回头箭

    “长伯,须知风浪越大鱼越贵”洪承畴语重心长道。

    “我原本也以为明室气数已尽,这天下将会被朝廷所得。”

    “可是孙可望此人却在两广,区区一年便聚兵十万,攻占湖南”

    “胡无百年运,纵使明室要衰,可汉室当存满洲人终究没有天命”

    “现在纵使多尼夺回了湖南,打通了粮道,又能如何”

    “孙可望昔日在云贵都能和朝廷长持,现在他坐拥两广,全据五岭之险。”

    “而多尼之军,已经征战了一年,纵使以老师疲兵击败了孙可望。”

    “但夏季一到,八旗兵不耐酷暑,必北返中原,休兵养戈”

    “而一旦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孙可望,以他的能力,只怕在两广他的实力会更甚昔日”

    “而朝廷的满蒙八旗不过数万之众,磨盘山一战,已伤亡近万,朝廷还能有多少满蒙兵去平定两广”

    “一旦满蒙兵耗尽,天下汉人必定群起激昂,此乃汉室复兴的大势”

    “长伯若不不上承天意,下顺民心,必为大势所抛”

    此言一出,吴三桂心神一震,满脸的震撼。

    洪承畴之所以态度逆转的如此坚决,无外乎是觉得咱大清不行了。

    要是南明一方还是永历这样的货色,不要说给他封王了,给洪承畴皇位他都不敢接。

    但是事到如今,磨盘山之战,咱大清的形势急转直下。

    多尼之军中的三万多满蒙兵已经是咱大清能够动用的极限了。

    可就算是这样,天下一统都遥遥无期,虽然攻占了昆明,可孙可望却在两广又折腾起来。

    如此一来,在洪承畴的心里对咱大清能得天下,已经是不抱什么希望了。

    就算多尼夺回了湖南,满清又有多少力量能去剿灭雄踞两广的孙可望呢

    一旦满蒙兵耗尽,天下汉人又凭什么不反你大清

    吴三桂闻言也沉默了起来,满清原本已经要一统天下的局面,骤然间急转直下。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满清没有天命

    “长伯,我原本以为消灭了李自成,助朝廷占据了江南,这天下就能够一统,老师也就能青史留名了。”

    洪承畴叹气道“可哪曾想,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姜瓖、王永强等人反正,致使局势反复。”

    “等你我二人相助朝廷平定汉将,三顺王南下,夺取两广后。”

    “那时候,老师认为天下终于可以一统了。”

    “可在云南这个不毛之地,又出了孙可望三兄弟”

    “自古哪有以云南为基业,争霸天下的”

    “结果孙可望等人却以云贵和朝廷相持多年”

    “老师以六旬之躯,经略五省,编练十万精兵。”

    “好不容易在老眼昏花之时,熬到了孙李兄弟反目,西营三王内讧。”

    “结果朝廷倾全国之兵,举天下之力,却打出了一个这样的局面”

    “多尼之军根本没有能力拿下两广,而孙可望之能你我师徒也见识了。”

    “云南并非天府之地,孙可望却能养兵二十万,和朝廷分庭抗清”

    “现在他坐拥两广,内部又已经没有了隐患,朝廷还能消灭他吗”

    洪承畴叹气道“朝廷已经对你我二人起了疑心,既然相助朝廷也拿不下孙可望”

    “那么倒不如大举义旗,先入北京问鼎天下”

    对于洪承畴来说,他已经老眼昏花,即将濒临大限。

    人到了这个时候就只剩下身后名了。

    特别是对洪承畴来说,千古骂名是他必须要洗去的。

    既然他和吴三桂出死力,都帮满清平定不了天下。

    那么洗刷骂名的路就只剩下了一条

    吴三桂闻言瞳孔一缩,他自然看的出来,满清的力量已经达到了极限。

    昔日面对占据云贵的孙可望,以满清的实力就难以消灭。

    而现在虽然打下了云贵,可孙可望却占据了两广,又夺取了湖南。

    一旦闯营和西营合流,大顺和大西合力,多尼就连夺不夺得回湖南都是一个未知数。

    就算夺回了湖南,面对占据比云贵富庶得多的两广的孙可望。

    咱大清能够消灭他吗

    “老师,朝廷入关已经十五年了,纵观史书,从未有过占据北方和江南,而十余年未能统一天下者。”

    吴三桂郑重道“占领湖广,则江西、广东反正,占领两广,则云贵势大,西贼猖獗。”

    “占领云贵,而两广又反复,孙可望北上湖广,占据湖南,可以夔东之贼合流。”

    “看来胡无百年运,一语戳中朝廷终究没有天命”

    满清的合法性众所周知,不要大败势微了,就算是和孙可望在湖广对峙,天下汉人的人心都浮动。

    现在看着眼下的局势,满清最好的结果就是夺回湖南,至于进取两广那是根本没有力量。

    “长伯这是决意倡义了”洪承畴双眼一亮。

    “老师,虽然现在朝廷的处境危险,可学生现在举兵是不是太早了些”

    吴三桂思索道“虽然孙可望进可取湖广,退可据守两广,但他麾下之军多为新兵。”

    “要是孙可望战败,朝廷重新得势,学生在云南举兵,只怕局势会大为不妙。”

    “况且应熊还在北京,永历又在缅甸。”

    “依学生之见,不若先在云南稳定局面,学生带兵去缅甸取永历,坐观朝廷和孙可望两虎相争。”

    “若孙可望胜则举义旗,拥永历,尽收西南之兵,以十余万众,堂堂正正地北伐”

    “若朝廷胜,则杀永历,尽剿西南明军,带数万亲军,永镇云南,不失荣华富贵也。”

    在这个节骨眼下,吴三桂小富即安,优柔寡断的性格暴露无疑。

    他心中的上策,并不是放手一搏,进取天下。

    而是坐观成败,看着满清和孙可望决一死战。

    “长伯,朝廷已经忌你你拥兵数万,麾下除了死忠外,又有大量降兵降将”

    洪承畴沉声道“此时若不放手一搏,孙可望和满清无论谁赢谁输,都不会放过你”

    “唯有全力以赴,收拢西南之兵,先入北京,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须知,首鼠两端,往往只会落得个里外不是人而已”

    “老师,还是再等等吧,我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纵使朝廷忌我,我也未必不能像沐英一样永镇云南。”

    吴三桂想了很久后,缓缓道“争天下者,成王败寇,不成功那便会粉身碎骨。”

    “我吴三桂无意为九五,只愿带着手底下的几万儿郎在云南享受荣华富贵。”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