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9章 宋真宗赵恒(大章)
    第五位是唐玄宗,唐玄宗名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

    由于从小于危难中成长,更深知百姓疾苦,所以他在登基大宝后,仁义治国,礼贤下士,赏罚分明,不滥用刑法,不包庇亲人,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意见,减轻百姓负担,减少税收,重视文化和科技,使得唐朝人才辈出。

    政治的清明导致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以至天下富庶,在开元年间出现了空前的盛世景观。

    正是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们纷纷上书,请唐玄宗东至泰山封禅,李隆基在一番谦让之后也坦然接受,于开元13年到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

    大队人马到达泰山之西时,突然狂风大作,顿时队伍乱作一团,封禅使急忙打了圆场,才让众人安下心来。

    可是,不料到了晚上突然狂风又起,令李隆基不禁开始坐立不安,他虔诚的向上天祷告。

    或许是上天知道他为国为民,亦或者他的祷告起了作用,不再狂风大作,也顺利完成了封禅。

    第六位是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说到封禅的皇帝中,最不应封禅的当属他宋真宗。

    其余几位皇帝封禅都是有功绩在身,而他宋真宗却安守一隅,打不过辽国,驱除不了外辱,还签订了侮辱性的檀渊之盟。

    最令人不齿的是,赵恒竟然认为他做了一桩自傲的功绩,骄傲自得。

    然后有一位谄媚臣子向赵恒进言,让他举行封禅大礼,本就好大喜功的赵恒怎能不动心,于是欣然同意。

    赵恒即于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队伍便向泰山而去,经过17日的长途跋涉到达泰山,山下斋祭三日,登上泰山,完成祭天大礼后,第二日举行祭祀地神之礼,再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前前后后花了几十天的时间,在泰山举行了一连串的闹剧,而赵恒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的皇帝。

    正是由于宋真宗的不耻行为,让后世历代皇帝都不屑与之为伍,泰山封禅似乎成为了一个笑话。

    于是自赵恒之后,没有皇帝再举行封禅大典了。

    唐玄宗主要还是活太久,要是早点死的话,现在的评价绝对提升一大截

    以开元盛世来说李隆基完全够资格,可惜后期膨胀了

    此时是中国古代巅峰时刻,也是李隆基功绩巅峰的时刻

    宋朝就没有一个有资格上泰山封禅的,赵匡胤都不行,差太多了

    我只能说宋真宗一己之力拉低了封禅的水平,让泰山逼格一落千丈

    终于来了,泰山封禅的耻辱

    要不是封禅泰山被宋真宗搞臭了,后世洪武永乐等一代雄主也可封禅泰山

    秦始皇就是你小子搞得后代皇帝都不敢封禅的

    宋真宗家人们,让我把泰山封禅的档次给你们打下来

    泰山完了,这会是真完了,赵恒这崽种

    宋真宗总有人叽叽喳喳,拿我寻开心

    要不是宋真宗整了这個货,现在泰山上估计全是乾隆盖的章

    要是宋真宗一路打穿辽上京,那他确实可以泰山封禅,但可惜,他甚至连檀渊之盟都不敢亲自去签

    宋真宗才是最聪明的,他要是晚两天去封禅,泰山就成别人的地盘了

    宋真宗真是千古明君啊,知道封禅劳民伤财,自己去了以后的皇帝就不屑再去了,属于是造福后代了

    泰山家人们谁懂啊,下头的宋真宗

    宋真宗泰山封禅唯一受害人,朱元璋

    宋真宗封禅的时候据说朝廷大臣都差点笑死了

    大唐。

    李隆基朕就知道又要挨骂了,一介绍朕就说什么活太久,恨不得朕早死的。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倒是告诉朕啊,朕也好早点做准备啊,除了骂朕什么有用的信息都不说,这让朕怎么应对,朕岂不是白挨骂了

    尽管他早有心里准备,但看到后世人诅咒他早点死时。

    他还是破防了,整张脸十分难看,阴沉无比。

    任谁被辱骂早点死都会愤怒的,更何况他这个帝王。

    在平时,他身为大唐的皇帝,谁对他不恭恭敬敬的谁敢诅咒他早点死根本就没有人有这个胆子。

    可现在呢,这两天他已经不知道被后世人骂过多少次了。

    只要天幕上有关于他的介绍,他少不了要挨一顿骂。

    可骂就骂吧,你倒是告诉朕原因啊

    什么都不说,他都不知道后面到底出了什么变故,以至于后世人如此诅咒他。

    愤怒的同时,他心头阴云密布,有一丝恐惧在心头蔓延。

    就凭这么多后世人骂他,他大致也能猜得到一些原因。

    估计是他执政后期出现了重大错误,导致大唐帝国陷入危局,开元盛世急转直下,甚至很有可能出现全国动乱的局面。

    也只有这个可能性,才会使得后世人诅咒他早点死。

    可他怎么也想不通,如今开元盛世被天下臣民称赞,还有什么样的危机隐藏在暗中

    如今的大唐盛世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他完全没有发现隐藏在开元盛世表面下的暗流涌动。

    肯定是有什么遗漏的地方,而且还是很大的危机。

    他不禁低头深思,回忆平时有哪些疏漏的地方。

    可思考了半天,他也没有头绪。

    他此刻多么希望后世人能告诉他一些有用的信息,哪怕为此多挨几顿骂也心甘情愿。

    相比于解决大唐的危机,多骂骂他也就不算什么了。

    他抬起头看着天幕上关于泰山封禅的介绍。

    原先的历史中,他带领群臣去泰山封禅。

    但现在,这段历史将要改写了。

    因为他已经打定主意,不再去泰山封禅。

    之前他的确有想去泰山封禅的打算,并且再过不久就和大臣商议泰山封禅的相关事宜。

    毕竟他开创了大唐盛世,有资格去泰山封禅。

    但现在,他不这么想了。

    一是此时的大唐有巨大的危机,他必须找出隐藏在暗中的危机并解决,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去泰山封禅。

    二是大宋的宋真宗直接拉低了泰山封禅的逼格,他要是去泰山封禅的话,心里多少有些膈应。

    他已经从后世人口中知道了宋真宗檀渊之盟的事迹,当然不屑再和宋真宗一样去泰山封禅。

    和敌人签订丧权辱国的檀渊之盟,每年给敌人大量的金银财宝,就是这样一个货色,居然还好意思去泰山封禅。

    他很好奇宋真宗赵恒的脸皮怎么这么厚,怎么有脸去泰山封禅的。

    北宋。

    看到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赵匡胤整个人呆在原地,如遭雷击。

    此刻他心头大乱,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赵恒是弟弟赵光义的儿子,现在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这岂不是说第二位皇帝是赵光义吗

    他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不,这一定不可能,这其中肯定有问题。

    他自己有儿子,怎么会把皇位传给赵光义呢

    后面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导致皇位落到赵光义手中。

    在大宋王朝建立之初,他确实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的想法。

    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局势不稳定,为了宋朝大局考虑,他不得不把赵光义选为大宋的继承者。

    在大宋建国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短短五十年就换了20个皇帝。

    皇帝之所以换这么勤,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选好接班人,接班人要么太小,要么太弱,导致皇位被夺,改朝换代。

    而他的大宋刚刚建立,不管是外部局势,还是内部局势,都不安稳。

    为了找一个有能力,镇得住场子的接班人,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亲人。

    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年纪小,一个能力不足。

    所以为了国家大局考虑,避免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在赵宋身上,他把年富力强,能力出众的赵光义选为接班人,这样的局面只是建国初期迫于无奈的结果。

    但是,随着大宋江山越来越稳固,当他已经能完全坐稳江山,通过杯酒释兵权解决禁军将领可能造成的威胁,江山已经安安稳稳,不会轻易失去的时候,他的心思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既然江山已经如此稳定了,那么就不需要赵光义了,就算把江山传给儿子也没什么问题,不会出现大的动乱。

    除了大宋江山稳定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让他想要改换接班人。

    那就是赵光义在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大肆培植势力,每次出行前呼后拥,那场面比他出行都不遑多让。

    所以,他不想再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放心。

    为了把皇位顺利传给儿子,他做了两方面的安排。

    一是慢慢削弱赵光义的势力,另一个就是慢慢培养儿子。

    削弱赵光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温水煮青蛙慢慢来。

    毕竟赵光义跟着他打下这片江山,在军中还是有一些威望的。

    而且之前把赵光义选做接班人时,就把开封府尹的位置给了赵光义。

    大宋的都城就是开封,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就相当于储君的待遇。

    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这么多年,已经培植了不少属于自己的势力。

    因此,此时的赵光义已经慢慢做大,需要花费时间一步一步削弱。

    当时按照他的预想,最终是完全可以把皇位安安稳稳的交到儿子手中。

    可现在后世人告诉他,赵光义成了大宋第二位皇帝。

    看来后面肯定是出了什么大事,才导致皇位落到赵光义手中。

    难不成是赵光义学李世民弑兄吗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

    毕竟除了赵光义造反,他实在想不到皇位怎么到了赵光义的手里。

    此刻他的心中思绪万千,迅速思考对策。

    赵光义肯定是要除掉的,他要把皇位顺顺利利传给自己的儿子。

    不过赵光义已经做大,想要除掉还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但他不着急,既然已经知道赵光义造反,只要多加提防,再慢慢对付就行。

    他还是非常有自信可以除掉赵光义的。

    直到这个时候,他总算明白过来,为什么大宋后面的皇帝那么窝囊,一点都不像他。

    原来都是赵光义的种,怪不得没有他一丁点的勇猛。

    看到大宋后面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窝囊,更加坚定了他要除掉赵光义的决心。

    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想被窝囊废糟蹋成这样。

    宋真宗赵恒朕就知道会这样,如果铺天盖地的一片骂声。

    在天幕说到泰山封禅的六位帝王时,他就已经预料到后世人又要嘲讽自己,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反正他已经看出来了,后世人只要说到大宋,就少不了对他的辱骂讽刺。

    此刻他的心很累,深深的叹了口气,后世人根本就不懂他。

    大宋和辽国长达25年的战争,让大宋多少将士死去,给大宋带来了多么沉重的灾难。

    他也是为了大宋的和平稳定才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的。

    他为了大宋百姓和平安宁,和辽国结为兄弟之国怎么了后世人至于这么辱骂他吗

    他不过每年给辽国一些金银,就可以给大宋带来和平,这么好的买卖为什么不做

    和每年与辽国大战所花费的军费相比,这些金银简直不值一提。

    花费不足军费百分之一的金银就可以给大宋带来和平,他如此大的功绩去泰山封禅理所应当。

    事实证明,签订檀渊之盟后,大宋和辽国就再也没有打仗了。

    他给大宋带来和平,给天下百姓带来安宁,难道不好吗

    就因为他签订檀渊之盟,没有和辽国硬刚,后世人就对他大加嘲讽,他对此非常不满。

    在他看来,后世人就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痛。

    打仗是要死很多人的,他大宋的好男儿死再多不心疼是吧

    他相信要是把那些嘲讽他签订檀渊之盟的后世人拉去和辽国打仗,保证那些后世人跪求他去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

    他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他大宋的百姓都没有抱怨,哪里轮得到后世人多加指责。

    想到这里,他已经可以心如止水的面对后世人的嘲讽。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