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晋末风云录 > 关于脸谱化的思考。
    脸谱是什么?

    如同京剧里面的黑脸白脸,曹操永远是白脸,包拯永远是黑脸,曹操登台,首先呀呀的唱上两嗓子,脸上皮笑肉不笑,任随看都是奸臣。

    倚天屠龙记里面引用了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首诗引起了我的深思。

    许邵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比较奇怪,到底是能臣还是奸雄,三国摆明了是乱世,那不就是说曹操是奸臣。曹孟德青年时代刺杀董卓不成,挂印逃亡,返回陈留起兵讨董。当时的他,手中士兵不过数千,良将不过数员,势力非常之弱,然而他愤然发起讨董璬,关东诸侯齐聚虎牢关,最后因为各诸侯各存心思,无功而返。三十多岁的他愤然写下蒿里行一首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无论是从行为还是从诗句,我几乎看不出此时的曹操有奸雄的念头,然而无论是后来的三国演义还是YY小说,很少有详细分析曹操此时的心态的,他此时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可能当时的诸侯,只有他还在高声呼唤着“复兴汉室”的口号。

    几十年之后,诸葛亮星陨五丈原,临死前抓着姜维的手,低声道:“复兴汉室啊,伯约”门外几百里处,就是曹魏的雍州治所长安,司马懿正在这里虎视眈眈。此时曹孟德已经死去多年。

    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讽刺。那么谁是真正的曹孟德,是那个刺杀董卓,孤兵追敌的汉朝忠臣曹孟德,还是那个多次杀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

    如果曹操在虎牢关追敌之时死去,那么三国志里面或许有这样的记载

    行奋武将军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韂兹分兵随操。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操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失手被擒,劝降乃不从,疵目西面骂贼而死。

    如果这样,后人对他的评价会不会不一样,或许许邵的那句话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

    人总是会有偏见的,从结尾反推开头,从孙子倒推爷爷是中国人的强项。所以才会有曹孟德在洛阳当城门校尉时就有争霸天下之志,才会有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的说法,他也不想想,一千年前,哪里来得什么鸟中华民族。

    照我说来,曹操有两张脸谱,一张黑,一张白,他在洛阳五色棒立威之时,那时是黑脸,在许昌缢杀伏后之时,已经开始发白,到杀荀氏兄弟,则已经完全变白。是谁把他从治世能臣逼成了乱世奸雄,是刘备,伏完,董承,王子服,马腾,等等等等,这些人中,有许多怀有和他相似的想法,如刘备,也有纯粹的小人,如董承,(他一个董卓的余孽,难道还有忠心可言?),还有根本就是乱搞的,如马腾。这些人和曹操,一个逼良为娼,一个半推半就,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此。可能少了其中一个,历史就不会是这样。

    其实曹孟德根本不要你来肯定他,或许他也抱着和桓温一样的想法,不能名垂青史,就要遗臭万年。可是我还是要肯定曹操,肯定所有的曹操,哪怕是宛城睡张济的女人害死了自己的儿子的曹操。因为,这样的曹操至少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是人就有缺点,是人就有弱点,是人就有变化。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要说一个事情,人的性格即是有多面性的也是发展的,就拿卫浚来说,一方面他是一个汉族人,肯定会为本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另一方面,这并不妨碍他喜欢上一个异族的女子,为了保护她的性命而付出一切,他可能会率军追杀胡人,也会为满地的尸体而感到内疚。他差点强奸未成年少女,但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男人。这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能够集合到一个人身上么?

    我们自己呢,面对老板,同事,父母,老婆,孩子,朋友,小姐,客户,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会是一张面孔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