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秦三千年 > 第二百零四章 改封韩信为楚王
    大秦二十一年初,咸阳城。

    漫天纷飞的雪花飘了整整几天几夜,整座城仿佛将落入白色幽灵的裹挟中,一夜之间却又嘎然停了下来,天空放出了久违的晴朗。

    大雪过后,咸阳城笼罩在一片银装素裹里,显得格外洁净。透过屋檐下摇摇欲滴的冰帘,阳光折射出七彩的虹光。

    大雪淹没了大地,却没法淹灭人们心中的火热。经过七年的战乱,大秦子民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安定。

    整个咸阳城,不对,是整个中原大地,都沉浸在一片火热的欢腾中。白色鬼魅被抛到九霄云外。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清扫各处的积雪,换上华丽的衣裳,像逢年过节似的走家串户,兴高采烈地聚在一起互相庆祝。

    人们心头火热,自然的气温却不会随之升高,反而因为倒春寒的现象,大雪过后天气更加寒冷了。而这股实实在在的寒意,却只有远在楚地的韩信才有体会。

    在垓下逼死项羽后不久,始皇帝赵政就御驾亲临楚地,收了他的兵权,只留下一个空头的齐王名号和几千护卫。

    一个堂堂的齐王,却不得不留在楚地,还无兵无马,摆明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节奏。一股繁华过后的落寞感,就像此时的天气一样砭骨寒心,让韩信感到这个冬天特别的冷。曾经统领举国之兵,气吞山河的他,现在就像刀俎下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

    在赵政看来,他委以韩信重任,但韩信却并不怎么听话。他封韩信为齐王,并不是完全出于他的本意,而是韩信拥兵自重,利用项羽进攻荥阳的生死情急关头,胁迫他不得已而做出的。

    他必须先发制人,避免日后生乱。这就是始皇帝的高明之处,他总能在恰当的时机果断采取行动,恰如其分地控制一切。若是迟来一些,那些习惯南征北战的将士,只需稍一煽动,随时都可能被韩信利用来反叛朝廷。

    收了兵权,韩信就像一只被拔了牙齿的老虎,虽还贵为齐王,却只能坐以待毙,等待他的会是直接猎杀,还是被关进笼里了却余生?结局如何,再一次取决于那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丞相张良。

    赵政找来了张良商议。张良当然反对治韩信死罪,“陛下,臣认为可以改封韩信为楚王。”

    无须张良多费口舌,赵政也认同不能杀韩信,他从不做那种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事,那是弱者的行为,只会被天下人所不齿,但张良的提议着实让他惊愕不已,“让韩信当楚王?朕本意是要消弱他的势力,以防日后给帝国带来威胁,你倒好,让朕把更多的土地封赐给他。你这不是跟朕开玩笑吗?”

    跟谁开玩笑都不能跟皇帝老子开玩笑,那可比欺君之罪还可怕。

    赵政这么一说,若是普通的臣子早就吓得瘫软在地上,准是一个劲地叩头求饶,张良却若无其事,慢条斯理地解释道:“从齐王到楚王,从表面上看,韩信的封地是增加了。不过实际上,这种分封在战略上,对韩信却是最不利的。

    “楚地虽大且肥沃,却四面开阔,无险可据。如果韩信留在楚地,一旦有所图谋不轨,动起了干戈,陛下可以出关中,取道魏地,从西面进攻楚地。同时,从齐地出兵,在东面进攻楚地。还有,从梁地出兵中路进攻,从淮南出兵南面进攻。四面围攻夹击下,就算韩信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招架。这就是项羽虽兵强马壮,却没能守住楚地的重要原因。

    “如果让韩信留在齐地做齐王,则对韩信非常有利。一方面,朝廷的势力主要在关中地区,距离齐地较远,从关中发兵到齐地路途遥远,舟车劳顿。另一方面,齐地的北面有黄河天险可据,易守难攻;南面却是项羽的故地楚国,楚军的残余势力在当地依然活跃,暂时难以完全控制。一旦与韩信开战,无论从那个方向发兵攻打齐地,对朝廷来说都不太方便。再说,韩信对黄河以北的赵地、魏地非常熟悉,也有一定的根基,如果韩信从齐地出兵攻下黄河以北的土地,那就更加危险了。

    “让韩信留在楚地,对朝廷来说还有另一个好处:可以继续利用韩信的军事才能,领兵镇压楚军留下来的残余势力,彻底安定帝国的南疆。”

    张良顿了顿,下结论道:“故此,臣斗胆建议陛下废韩信的齐王,而封他为楚王。这样一来,既不用因杀害韩信而背负上不仁不义的骂名,又能够更好地控制他。楚地比齐地大,天下人一定会认为陛下愿意把最大的土地封给功劳最大的人,是一个酬功报德的旷世明君。就算韩信本人清楚了实情,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无理可说。如果韩信起乱,则会被认为是一个居功自傲、不知恩图报的乱臣贼子。”

    这古代人做事就是爱认一个死理,好像无理就不能自容,有理则可以为所欲为。张良句句言之有理有据,赵政当然是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改封韩信为楚王。

    也正因为如此,往往会为了一个自认的理,而做出一些让现代人看来哭笑不得的事,而且还乐此不疲。赵政当年就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公元前二三八年,有人告发宫内一个叫嫪毐的人是假太监,与他的母亲赵姬太后私通,生有两个私生子。

    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赵政立即派人调查,结果证明确有其事。他勃然大怒,杀了嫪毐和他的两个私生子,将太后赵姬逐出了咸阳,迁住城外的冷宫,还宣布与她断绝母子关系,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大臣们都认为这样有背“百善孝为先”的孝道,纷纷义正词严、慷慨激昂地说理劝解他们母子俩复合。

    可是头疼的问题马上来了。所谓君无戏言,赵政发过的誓言可不能不算数。如何才能让赵政既不违背誓言,又能母子相见呢?

    大臣们绞尽脑汁,竟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命人挖掘一道通往冷宫的地道,地道深到能够见到地下的黄泉水,然后让他们母子俩在地道相见。他们自认为已及了黄泉,所以相见并没有违背誓言。

    哈哈!这就是古代人认死理所能到达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