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熙宁大帝 > 第十五章:民心即朕心
    ad_wz_33_1;ad_wz_33_2;ad_wz_33_3;

    汴京,集英殿。

    一场宴会,格外地平静,整个过程,赵兴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埋头吃饭。当然,赵兴的确是太饿了,整整杀了一天,体力几乎消耗到了极点。因为昨晚没有睡觉,今日又厮杀一日,赵兴竟然拿着筷子,在宴会上睡着了。

    大臣们一阵不知所措,没有人敢说话,只是埋头吃饭。这个吃饭还真是吃饭,没有酒,只有几盘小菜。或许这帮生活奢侈的大臣们从来就没有吃过这样的粗食吧!大臣们却几乎都吃得很干净,他们也是劫后余生,也是一整天都处在担惊受怕之中。从太皇太后夺权,到皇帝回来平定黑风寨的叛乱,这两天发生的事情一波一波的冲击着他们那根紧绷的心弦。或许他们就没有做过这么累的官。皇上回来了,太皇太后失败了,皇上会清洗他们吗?就算不清洗他们,皇上又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西夏北辽百万大军压境呢?自从皇帝登基之后,发生的事情真是太多了,真是风雨飘摇啊!

    看着沉睡的皇帝,分坐在赵兴两侧的两宫太后,心里一阵心疼。

    “官家过得苦呀!我这老太婆还尽给官家添乱!”曹太后叹息一声。

    而向皇后则坐在赵兴身边,看着在怀中酣睡的皇帝,看着他额头上的烙字。向皇后,鼻子一酸,眼泪滚滚而下。

    当赵兴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的中午。阳光洒落在汴京城,汴京城仍然一片安静,戒严令没有取消。禁军正在挨家挨户地搜查黑风寨余孽,开封府的衙役们却干起了清扫街道的活,匪徒的尸体被一车一车地拉走。然后,一盆盆水泼下,冲洗着干涸的鲜血,却冲不走那一地的殷红。

    向皇后躺在赵兴怀里,一双大眼睛直直地看着赵兴,一动不动。

    赵兴一睁开眼睛,就与向皇后的目光相对,赵兴看到了关切和温暖。赵兴深情了吻了向皇后,向皇后则是紧紧地抱着赵兴不放。

    “敏儿,太阳都晒屁股了,该起床了。”赵兴拍了一下向皇后的屁股说道。

    “不嘛,皇上大半年的都不回来,敏儿一个人好怕。皇上好久没有碰过敏儿了,不喜欢敏儿了吗?敏儿要为皇上生个太子。”向皇后撒娇道。

    “朕最喜欢敏儿了,只喜欢敏儿一个。敏儿还小,生太子的事再等等。朕肚子饿了,起床吃饭吧!”赵兴又吻了一下向皇后,安慰道。

    待赵兴与向皇后用过早膳,赵兴便急匆匆地去了崇政殿,赵兴知道现在肯定有一堆事情等着他拿决定。

    “皇上驾到。”太监张若水尖叫道。

    “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臣们跪了一地。

    “儿臣给皇祖母、母后请安。”赵兴看到两宫太后、昌王都在崇政殿。

    “起来吧!都起来吧!”曹太后说道。

    赵兴起来了,其它大臣却是没敢站起来。这是他们表立场了,曹太后愣了愣也明白了过来。

    “你们没有听到皇祖母叫你们起来吗?难道要朕来扶你们起来?”赵兴也是明白过来了,却是假装生气地说道。

    “臣等不敢,谢皇上、谢太皇太后。”大臣一个个起了身。

    赵兴看到,除了内阁大臣外,四大执政、朝中尚书级别的重臣全都在场。明显,是要等着皇帝怎么处理太皇太后夺权的事。

    “你们都守在这里干什么?不要做事了?各归本职。”赵兴又是一脸生气的模样对大臣们说道。

    “遵旨。”大臣们纷纷散去。大臣们紧绷的心总算是落下来了,只是希望皇上不是引而不发,秋后算账。

    转眼,崇政殿正殿只剩下两宫太后、昌王、四大执政、内阁辅臣十个人。

    “皇上,你真的没事,太好了。”李向安也回来了,一脸激动,跪在赵兴脚下哭泣道。

    “李总管,你也回来了,朕没事,朕不是好好的吗?”赵兴一把拉起李向安,紧紧地拥抱着李向安,不顾李向安的眼泪打湿龙袍,拍着李向安的背安慰道。

    张若水一脸的妒忌,原本还嘲笑过李向安头上的烙字,可是现在却是笑不出来。两宫太后等人都被赵兴的举动震惊了一把。赵兴却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感激李向安父亲般的守护。李向安是他在宋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真正相信的人,从为赵兴挡剑到跟随赵兴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赵兴都看在眼里。

    为什么说古代皇帝都宠信太监?皇室无亲情,朝中无忠义,在这权力斗争激烈的中心地带,或许只有身边的太监是真的全心全意为皇帝考虑,日夜守护在皇帝身边。如果皇帝连他们也信不过,还能相信谁?为此,很多皇帝都把很多原本是朝中大臣们应该做的大事给了太监去做,这完全超出了太监的能力范围,这才导致太监做下祸国殃民的错事。

    “皇上,奴才刚才在宣德门碰见何指挥使他们,黑风寨反贼的头目已经被抓获了,杨指挥使不知该怎么处置他们,正在等待皇上的旨意。”李向安禀告道。

    “你辛苦了,你去把他们招进来,把那匪徒头目也押进来。”赵兴平和地说道。

    “官家,本来后宫不该干政,只是西夏北辽百万大军即将压境,不知道官家有什么办法退敌?哀家这心里可是没有底呀!”曹太后一脸平静地说道。

    “百万大军又如何?我大宋有亿兆子民,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他们。”赵兴豪气地说道。

    大宋的军队并不是不能打仗,而是朝中的文臣怕打仗。他们怕打仗会让武将坐大,即使是没办法不得不打,也是文人亲自领兵。历史上的金国攻破汴京就是因为这个,他们是怕百姓造反,怕武将造反,宁肯把江山丢给敌国。对百姓、武将的长期压抑,导致了一个思维惯性。金国攻打汴京时,兵力不过十二万。可是皇帝文臣害怕百姓武将造反,宁死不让各地义兵进京勤王。百姓们要求与金兵在汴京城展开巷战,但是懦弱的宋徽宗却开城投降。

    这是一个有着两百万人的大都市,整个大宋的物力财力人力都集中在这里,哪里是那么容易攻下的!

    即使是朝廷的如此束缚百姓武将,宋朝的战力也不可小看。南宋不是与庞然大物的蒙古打了整整半个世纪吗?还打死了蒙古人的一个大汗。在赵兴看来,南宋并不是灭于蒙古,而是灭于华夏大一统的传统思想。忽必烈率领中原汉军回草原夺权,血洗草原,迁都北京,取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这就表明了忽必烈建立的政权是正统的政权。正统是一个巨大的号召力,各族精英纷纷聚集在忽必烈麾下。

    此时,与南宋的战争,不再是帝国的王朝战争,而是国家统一战争,南宋的军队开始大量倒戈。为此,元朝发动了全面会战,一举攻陷临安。参与这场会战的元朝军队大部分是投降的南宋军队和中原的汉军,蒙古人少得可怜。南方的地形决定了蒙古的骑兵发挥不了什么巨大的战斗力,用的都是汉军。

    南宋的赋税和北宋一样,多如牛毛,两宋却没有投入一分钱惠及百姓,百姓难道还会相信这样的朝廷?要知道,元朝在短短的百年间,所兴修的水利设施比两宋三百年的总和还要多,一直没有解决黄河改道的问题,到元朝时,黄河得以顺利地注入渤海,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所以说,元朝的胜利,不是军事的胜利,而是政治的胜利!

    或许有人说,蒙古人杀了很多汉人,动不动就屠城。赵兴却是知道,汉人杀自己的族人比杀蒙古人还要狠。屠城不是蒙古人的专利,记得明末就有一支农民起义军屠尽了四川,后来清朝不得不迁两广百姓以充实四川。

    “官家,何必说这样的意气话,唾沫可不能打仗!官家总要拿出方略来,不然,我这个老婆子可是安不下心来。”曹太后没有责怪赵兴的无礼。

    “朕说的不是意气话,这就是方略。民心即朕心,朕授命于天,代昊昊上天守护万民。百姓不高兴,朕就不高兴。谁让百姓不如意,朕就让谁不如意。从今日起,免除百姓十年一切赋税,以补偿昔日朝廷的横征暴敛,这是朕欠百姓的。文彦博,你是内阁首辅,你务必落实下去。以后谁还要向百姓收粮收税,百姓尽可持刀杀之,朕为他们撑腰。”赵兴说得落地有声。

    “不和亲、不割地、不纳币、不称臣、不谈判,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西夏、北辽如敢来犯,朕亲临边关,誓要让他们知道朕青龙刀的锋利。”赵兴又是强悍地说道。

    “陛下,没有赋税,如何养兵?如何支撑朝政?”文彦博跪伏在地,问道。

    “待会儿,你就知道了。”赵兴神秘地说道。

    “不管了,不管了。如今看来,官家真的长大了,哀家倒是用不着担这份心了。”曹太后说完,转身便走。高太后,昌王也紧随其后。

    “昌王,你留下,朕还有国事与你相商。”赵兴急忙说道。

    “官家,难道你真的就容不下你的亲弟弟吗?”曹太后、高太后的心又是一紧。

    “昌王这次回京不是要夺朕的帝位吗?岂能无功而返。”赵兴淡然说道。

    “官家,你不能对付你的亲弟弟。”高太后却是给赵兴跪下了,一旁的昌王也跪伏在地。

    赵兴吓了一跳,连忙将高太后扶了起来。高太后是赵兴这一世的母亲,如此作为,赵兴可是要背上不孝的罪名了。

    “封昌王为摄政王,皇太弟。朕现在无子,如若边关遇险,国本动摇,你就代朕在朝中督查百官、恩泽万民吧!”赵兴说得很平静。

    这皇帝好大的气魄呀!完全不能用常理推断他的作为。两宫太后与几位大臣都被赵兴这一举措弄糊涂了,也吃惊了一把。

    “臣弟不敢。”昌王赵颢连忙推辞。

    “你我自小交好,混同一气,只是朕当了皇帝,才使得你疏远。太祖皇帝尚能兄终弟及,你我两兄弟,怎么就不行?像个汉子一样,担起你的责任吧!”赵兴扶起赵颢,笑着说道。

    见赵兴如此,两宫太后喜极而泣,官家真有汉武唐宗的胆略气势,自己是不用担心了。

    “官家,你好好努力吧!这大宋江山,就压在你肩上了。”曹太后勉励道。

    “做母亲的不求其他,只希望我的两个孩子能平平安安的。”高太后拉着赵兴两兄弟的手哭泣道。

    两宫太后刚走,李向安就进来了。后面杨水川带着四个禁军士兵押着两个黑风寨的头目也跟了进来。

    “叩见陛下,两个匪徒头目押到。”杨水川禀告道。

    赵兴放眼看去,两个匪徒衣服残破,一脸疲倦。一个头发散乱,看不清是什么样子,一个却是个光头,一脸的慈祥。这两人正是黑风寨的王爷刘奇与大相国寺的主持智清大师刘宏远。

    “成王败寇,要杀便杀,看本王做什么?”

    “朕什么时候说过要杀你们?”

    “休要羞辱本王,就算你杀了本王,我的儿子也会为我报仇的。”

    “黑风寨已经被朕攻下了,这天下哪有你刘家的容身之处?”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你休要诈我。”

    “黑风寨留守的将军叫唐重生吧?他现在已经投降朕了,做了朕的左屯卫大将军。朕还在你们黑风寨的骆驼峰分寨搜出了两千万贯的金银财货。唐重生已经整编了你的黑风寨,你哪里还有希望?”

    “不,唐重生,你这个畜生。”

    看着刘奇一脸的死色,赵兴默然,如果自己败了,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呢?

    “朕很好奇,你们黑风寨蛰伏了两百年,这次为何要造反。那么的钱足以保你刘家世代富贵。还有你,智清大师,你是得道高僧,为何要参与这样的叛乱?和尚不是大慈大悲的吗?怎么做如此杀戮之事?”

    “本王要复国,不复国怎么面对列祖列宗?你休要多言,要杀就杀,本王不会向你求饶的。”

    赵兴又看了看刘宏远。

    “不入红尘,焉敢说看破红尘。宋室苛刻待民,赋税多如牛毛,民怨岂是佛法可以化除的。王爷灭土匪,救灾民,活人无数。贫僧追随王爷,正是要救更多的百姓。”

    “好,好,一个要复国,一个要救民。朕成全你们,就是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能坚持自己最初的信念,而不是拿这个做幌子,谋求富贵?你们叫什么名字?”

    “一个叫刘奇,那个和尚本名叫刘宏远。”杨水川说道。

    “刘奇,你祖上本是唐朝叛将,后建立北汉。说到复国,不过是要抢这中原江山而已。朕让你复国,就不知道你敢不敢去做?”

    赵兴拿起一根竹竿指着崇政殿东南的世界地图。

    “刘奇,你看这里,这个岛叫澳洲,比大宋还要大。朕封你为汉王,可带领百姓前往立国,建宗庙社稷。”

    “你休要诓骗本王,此岛离大宋何止万里之遥,又不是你的,谈什么封王立国?”

    “敢不敢跟朕打个赌,只要给朕十年时间,朕就能打下此地,封给你立国?”

    “赌就赌,本王怕你不成?”

    刘奇挣扎着站了起来,心里却是想有了求生的机会,还有一个台阶可下。自己死了便死了,可是自己在黑风寨却有妻儿老小,不能让他们送命。这个年轻的皇帝如此大的气魄,以后也说不定。

    “既然你接受朕的册封,那么你就得宣誓效忠朕,追随朕。”赵兴抽出杨指挥使的青龙刀一刀斩断了捆绑刘奇的绳索。

    “小王,叩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我以祖宗之名起誓,效忠皇上,追随皇上。”

    刘奇知道自己的命保住了,家人的命也保住了。至于复国,就看十年后了,刘家蛰伏了两百年,又岂会在乎这短短十年。

    “好,那黑风寨被抓的人就交给汉王处置了。朕也不怕你叛变,黑风寨,汉王是回不去了,汉王就待在汴京吧!汉王的家人,汉王自己叫人接过来吧!朕免了百姓十年的税收,国库非常紧张,这边关战事也要打响了。汉王留在黑风寨的金银,朕要收入国库了,汉王没有意见吧?”

    “听凭陛下差遣。”

    刘奇知道这样的结果已经是最好的了,这个皇帝除了要黑风寨的钱财外,并没有清洗他的势力,这已经是最大的宽容了。况且,这个皇帝还免了百姓十年的赋税,当真是汉武唐宗,都没有这么大的气魄。而自己留在黑风寨的钱财根本支撑不了十年,就是不知道,这个皇帝怎么打算度过这十年?

    “智清大师,朕也封你为国师。百姓困顿,但是你们和尚却不劳而获,占了大量的田产。朕命你整顿僧道,凡是不识经书的和尚道士全部勒令还俗,还要清查所有寺庙道观的田产,朕要拿这些田产来奖励为国征战的将士。朕会让各地官府协助你,你做得到吗?”

    “贫僧代百姓谢皇上免税之恩,贫僧愿为皇上效劳。”

    “好,好。你们退下吧!杨指挥使,传朕旨意,取消戒严。禁军全部回城南禁军大营。你们好好训练,三天后,朕会亲自到大营为将士们发赏钱。”

    “遵旨。”

    刚才的一幕,大臣们都被惊呆了,这个皇帝好厉害!虽然不知道黑风寨到底有多少钱,但是一个分寨就藏了两千万贯,想必是不少,这两年的朝政支出算是解决了。

    “你们各归本职吧!王卿家、司马卿家,朕交给你们的任务,你们可得加快速度。大战之后,朕就会推行新法。你们四大执政要配合好内阁行政,边关大战,朕估摸着明年夏秋之季,就会打响,你们做好准备。”

    “是,陛下。”

    大臣们退下之后,赵兴开始批阅奏疏。工作量很少,内阁都做了安排,只要赵兴批准就行。山西发生旱灾、明州发生地震等等。当皇帝不容易呀!当个好皇帝更不容易!大事小事,真是数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