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大唐同人传 > 第十三章 名不虚传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名因其能而用之也。

    --------------------《诸葛亮兵法?择才》

    两军的旗号如流水般变换着,推动战局的发展。秦王李世民依旧立马在阵后五百处的地方,眉头紧锁。从马阵冲入程知节和长孙无忌两人率领两千人结成的圆形阵,穿杨府用强弩搅乱局势开始,李世民就知道自己遇上了敌手。鹿死谁手再也不在自己一个人手中。这不是寇仲的风格,如果是寇仲指挥,现在的局势应该比现在更加华丽好看。这是一个能够将资源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的一个人,和自己的风格有几分相似。有可能的话,真希望能有机会见见这位高人。

    从现在的场面看,少帅军似乎占尽优势,一直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自己对玄甲精兵有绝对的信心,他们的战斗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好戏还在后面。

    围杀寇仲是解决这场战争的最佳方式,他是整个少帅军的灵魂所在。解决了他对少帅军无异于釜底抽薪,而且连后两战也无需再比,胜负已定。但要衡量程知节和长孙无忌两人能否坚持到那个时候,虽然可以肯定提高战马速度的功法决不能长久,但到底能坚持多久只有天知道。如果寇仲拖到这两千人被优势力量消灭后局势就不妙了,这个险似乎不值得冒。

    放弃寇仲,消灭战场的精锐部队对敌人的打击也是致命的,重建这么一支可以冲锋陷阵的雄狮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足以使李家在统一天下前再听不到少帅军的声音,但是这样,除了对手,自己的玄甲精兵也必定损失惨重。稍加考虑,便做出选择,向身边的旗令官发出指令。

    程知节和长孙无忌率领的两个千人队向中间靠拢,由圆形阵转为长蛇阵缓慢后撤,尽量减少面对穿杨府的面积,同时降低马阵的伤害。更重要的是为来援者腾出与徐子陵率领的少帅军交战的空间。顶替秦琼的年轻将领指挥的千人队和玄甲精兵的中军放弃对寇仲的追击,兵分两路全力支援程知节和长孙无忌。后军稳步向前推进,一方面向前支援,另一方面防止寇仲反扑。这样将整个大军全部投入和少帅军的正面对抗之中去。

    从大战刚一开始,徐子陵就处在井中月的精神世界里,但是今天的境界似乎与往常不太一样。心情平静的异乎寻常,眼前的大战似乎与自己没有切身的联系,精神凌驾于整个战场之上。战场在自己眼中就是一个大棋盘,自己不象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更像一个棋局的旁观者。隐约间把握住整个局势,甚至能够预料到下一步的发展。

    战场正是一个巨大的棋盘,自己、寇仲甚至于每个人、每支军队和每个兵种都是棋盘上的棋子。每一步棋和每一个局势微妙的变化都反映出弈棋者的思维变化。每一步棋都十分重要,都有可能决定最后的战局。但为了最后的胜利,每一颗棋子都可以牺牲。

    李世民无疑是弈棋的高手,而且无论对上谁都可以猜得先手。棋路厚实严谨、稳扎稳打,无论布局还是列阵永远都是攻守平衡。棋风可不像他的过往的战绩那样充满了金色的光环。老成得不能再老成,冷静得不能再冷静,精确得不能再精确,这三种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平常的素质,在李世民的手中,经过一番组合,竟变幻出一部威力无比的胜负机器。这场战争,无论少帅军出什么奇招,玄甲精兵都是不温不火、不慌不乱。让人感觉无论战局如何发展,最终都将走上李世民事前规划好的轨道。

    目前在少帅军的阵营中唯一能勉强与李世民一较长段的就是虚行之,其他人根本连希望都没有。虚行之并没有实战的经验,他的优势源自于平时他处理一切问题的方式。这盘棋,少帅军有先天的不足,可说是猜得了后手,处于下风。但是虚行之的长处就在于能够将敌我双方的优缺点充分的分析,并把自己所有可用的优势用到极致。他的棋风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坚实实用,御马术、特制强弩和马阵无一不是利用的恰到好处。一上来至少在场面上占据了主动,至少到现在还处于优势地位。

    寇仲本身绝对也是军事方面的天才。和前面两人所不同的是寇仲指挥作战和他的武功一样,永远是不循常规,天马行空。棋风中所包含的,更多还是一种灵动、充满创造力的艺术成份。

    现在寇仲还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经验,虽然寇仲出道到现在经历的大小战争为数也不少,但是和李世民相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经验不足也限制了他灵动的发挥。第二点可能更加重要,就是信心。信心决不是凭空而来的,李世民的沉着冷静是过往赫赫的功绩的积累,而这正是寇仲所缺乏的。如果是一对一或其他小规模的战斗,又或是以前那种已经被逼入绝境,战于不战都难逃一败的情况,寇仲本身胆大包天、悍不畏死,根本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但是这种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肩上负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对上天下第一的李世民,信心不足将是致命的问题。

    长生气如同脱离了自己的控制一般,自然而然的在体内流转,气势全部被封闭在内体毫不外泄。外人看来没有任何提气运功的动作,在与玄甲精兵短兵相接的一刻却悄无声息的攀至顶峰。长枪向前刺出,完全不受对手兵器的影响穿过精铁打制的铠甲,扎入敌人心脏。一招毙命,毫无花巧。徐子陵本不是嗜杀的人,武功走的也是淳正平和的路子。但是这就战场的讽刺--杀人是救人的最好方式。长枪一次次的收回,一枪枪的刺出,简单到几乎没有招式,直到经受不住一次次的冲击断成两截。身边的士兵可不是个个都如徐子陵般身怀绝世武功,少帅军和玄甲精兵的人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两支部队都已经没有原来的阵形,各自为战。

    从两军混战开始,穿杨府的强弩就失去了作用。所有士兵将弩机留在原地,拿起早准备好的朴刀,由弓兵转为步兵继续推进,投入前方的肉搏战之中。混战当中有没有战马并无太大的区别,步兵有时比骑兵更具杀伤力。

    李世民军放弃追杀寇仲后,虚行之随之打出旗号,着寇仲和手下剩余的所有士兵不再使用内力消耗较大的御马术,原地休息。按照平常训练的方式,一半人用内力帮助另一半人尽快恢复体力。剩余的这八百人中如果有四百人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一定的战斗力,将对战争的收官之战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寇仲盘腿坐在地上,加紧运功恢复内力和体力。内力的消耗并不如原来想象般的大,估计在半个时辰内可以恢复到顶峰时刻的六成左右,但是体力的消耗却不是短时间所能恢复的。只能抓紧时间休息,恢复多少算多少了。手下的士兵可能情况更糟一些,但是两人一组应该能在半个时辰内多少恢复些战斗力。

    大战就在自己眼前展开,一片混战中自己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士一个接一个的倒下。这是少帅军自成立以来的第一场硬战,自己主动放弃指挥权其实有几个方面的用意。第一方面,自己的好兄弟也知道,就是没信心。并不是说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没有信心,而是自少帅军成立以来,除了最近的几个月大部分时间自己和他们都不在一起,还有一些陌生的感觉。让这样一群子弟兵为了自己争天下的目标出生入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而面对李世民和他的玄甲精兵相信没有人能够轻言胜负。另一方面,现在少帅军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大家都把自己和徐子陵当成神一般的人物,依赖性过大。这种情况十分危险,自己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败也可能会给少帅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而且这种依赖不利于年轻将领的成长。这场战斗交由虚行之指挥,相信战后无论胜负都会有很多人不服气,少帅军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服气的精神。要让大家知道这世界没有神,少帅军的命运不掌握在寇仲一个人手中,而在全体将士手中。最后一点,在于自己冷静的思考过这场战争后发现自己处于将的位置会比处于帅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战开始直到徐子陵率领大军开始和程知节和长孙无忌交战时,己方在虚行之的指挥下,将不多的几个优势利用的淋漓尽致,用不到二百人的代价,杀伤了玄甲精兵超过五百人,可说是处于上风。

    短兵相接的时候,玄甲精兵充分的展示的无敌雄狮的战力。付出了不到两百人的代价就控制住了混乱的局势,两千人和徐子陵的三千精兵对抗,竟丝毫不处于下风。当战场上除了寇仲的八百人以外,所有人都投入战斗时候,玄甲精兵终于扭回颓势,开始反扑。

    混战中所有的阵法、战法都失去了作用,骑兵、弓箭兵的优势也荡然无存,指挥者的意图也无法传递到每一个士兵手中。依靠的完全是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也是部队最原始的战斗力。

    就在战场局势一片混乱的时候,李世民突然向旗令官发出一个奇怪的指令。旗令官略微一愣,但是李世民向来军令如山,容不得他多想,照令打出旗号。

    超出所有人想象之外的,退兵的号角声在李世民的阵后响起。场上所有人还没有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同样的号角声也在少帅军的阵后响起。

    两军士兵虽然杀的双眼正红,但一方面,双方并没有深仇大恨,另一方面,两军皆是军法严明。因此战斗随着两边的号角声嘎然而止,暂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