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大唐同人传 > 第十八章 旗鼓相当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焉,一曰虑,间谍明也;二曰诘,谇候谨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五曰平,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客众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谗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日仁,善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国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诸葛亮兵法?谨候》

    寇仲的刀法得天刀宋缺真传,又自创心法名为井中八法。八法依次为:“不攻”、“击奇”、“用谋”、“兵诈”、“棋奕”、“战定”、“速战”、“方圆”。虽凶狠不如跋锋寒,灵动不如徐子陵,胜在将兵法融入刀法,得孙子兵法之精义。能洞悉一切,把握虚实,占尽先机,就像井内可反映任何环境的清水,无惊无惧,不起波澜。刀法更是不循常规,让人揣摩无度,所以能在绝对逆境的情况下,以心理战巧杀狂僧伏难陀。

    “精者身之本,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心之所倚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道。天人交感,阴阳应象。”散人宁道奇与寇仲一战后,传其道家无上内功心法。最后正是此心法助寇仲刀法臻至大成之境。手中刀名井中月,据传是来自上古的神兵利器,钢质奇怪,刀身会隐透黄芒,二百年前曾落入当时的第一刀法家“刀霸”凌上人手上。后来凌上人携刀退隐,此刀从此销声匿迹,其后辗转落到萧铣手中。为了收买人心,将宝刀转赠寇仲,从此得名井中月。

    井中月和青锋剑刀剑相击,并没有发出大家意料中的声音。青锋剑粘在井中月上,李世民如同羽毛般随着刀势飘向一边。寇仲脑海中浮现的是宋缺与宁道奇大战时,天刀劈至宁道奇面门时,宁道奇像变成一片羽毛般,不堪天刀带起的狂飑被刮得抛起飞退,以毫厘之差避过刀锋的场面。知道散人必定亲自传过李世民武功,而且还是把压箱底的散手八扑倾囊相授,看来佛道两家对他的支持还真是不遗余力。心中暗叹一声,扬声道:“散扑八击果然名不虚传,李兄既得散人真传,应该技不止此吧。”

    李世民心叫糟糕,也是几分无奈。寇仲与宁道奇一战外人并不得知,但他得天刀衣钵却是天下皆知。现在他叫破自己的招式来自于宁道奇,此战于外就变成了中原两大高人亲传弟子之战。

    听到李世民此言,天策府方面将士并没有任何惊异之色,看来他们大多已经知道此事。反之少帅军中却是一片哗然,要知道宁道奇在中原武林是神一般的存在,本来大多对寇仲极有信心的将领此时也有些动摇。

    徐子陵早听寇仲详细描述过散人和天刀之间的一战,因此不等寇仲揭明就已清楚。和寇仲的反应一样,知道李世民应该还没有拿出全部的实力。

    反之,跋锋寒眼中的精光更盛,开始有些后悔放弃了这么好的对手。不过还好,只要李世民不死,自己要挑战的下一个人就是他了。其实寇仲和徐子陵是更好的对手,只是和两人无法放手相搏。硬拼黑衣高手,再重伤李元吉后颇觉有所得,正愁下个对手找谁,现在正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事已至此,多想也是无益。李世民把一切杂念排出脑海之外,开口道:“刚才少帅一刀,尽得宋缺前辈真传,不知招名叫什么?”

    “一招‘击奇’让秦王见笑了。”

    “井中八法气势磅礴、威力无铸,果然是名无虚传。少帅可敢接我一鞭。”李世民左手略微松开,青松鞭自然的垂在地上。手腕轻轻划了一个半圆,长鞭如同苍龙出水般向天高高竖起。与刚才一样,气旋又出现在青松鞭周围,棚帐内的空气被气旋卷起顿时狂风大作。观战者的衣角随风飘起,蒙帐的牛皮毡被劲风吹得呼呼直响,周围武功较低的侍卫连眼睛也睁不开。诡异的是场上寇仲和李世民的衣服却波澜不惊,丝毫不受影响。

    青龙鞭突然向下击去,长鞭在前,气旋紧跟其后。两人之间的空气被威力无比的青松鞭劈开,分向两边。紧跟着的气旋席卷起更大的气势,就像要将空间也生生撕裂一般。

    徐子陵和跋锋寒知道李世民终于展示了自己的真正实力。李世民的鞭法大开大阖,气势藏龙含虎,实有王者之风。功力深厚、收放自如,已入道的境界。若是当年挑战伏骞王子时他就有现在的实力,恐怕赢面颇大。以这鞭法,李元吉那李阀第一高手的名头,不过是个笑话。二人心里明白,寇仲身经百战,加之长生气韧性十足,倒不至于就此落败,只是应付起来恐怕也不是太容易。徐子陵突然传音至少帅军将领耳中道:“大家都看好了,这一战等若是天刀对散人,对你们每人今后的武功修为都有极大的益处。”

    跋锋寒微微一笑,徐寇这两兄弟的武功进步实在是令人害怕。自己靠着以战养战的功法,勤练不缀,四处挑战才能勉强跟上。徐子陵刚才音传十数人,竟然全部聚而不散。而且不提气、不扬声,显然是武功又有精进。

    寇仲手中的井中月泛起熟悉的淡黄色光芒,一刀向左,悄无声息的劈在空处,竟然使棚帐的空气都给他硬扯到刀锋去,狂风嘎然而止。气吞山河的青松鞭和气旋也受到这一刀的干扰,向左微微一抖。趁着这个李世民气势受阻的空当,寇仲体内的长生气高速运转,受到激发井中月黄芒大盛。徐子陵心中清楚,遇此强敌,寇仲终于也拿出自己的真实实力了。

    “世民兄这一招又叫什么名字?好大的气势,别把我们辛辛苦苦搭起来的棚帐给拆了。”

    井中月一刀劈在青松鞭的鞭梢,强大的气旋如同变戏法一般突然消失。长鞭倒退回到李世民的手中,二人各退后一步,随即站定。场上的局势恢复平静。

    除了徐、跋、尉迟恭和罗士信等有数几个高手外,没有人知道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这一招二人依然斗了个旗鼓相当。

    寇仲先是一刀“棋奕”劈在空处,当李世民看不透这一刀的虚实露出一丝破绽时,井中月准确无比的找到青松鞭的鞭梢。劈到长鞭的同时,黄芒突然消失不见。寇仲聚集到顶峰的螺旋真气一丝不漏的透过井中月注入到青松鞭里。要知长鞭属软兵器,所有的运用全凭使用者的真气。当爆炸般的螺旋真气从兵器相交处传入青松鞭时,李世民自己在鞭内灌注的真气无法抵挡。如果不能化去这股螺旋内力不但青松鞭保不住,恐怕自身也要受伤。无奈下将庞大的气旋收归鞭内,抵抗寇仲的螺旋真气。

    李世民收鞭静立,外表丝毫不露声色,心头却是大讶。自散人亲传自己“散手八扑”,武功有成以来,自己独创的这招“排山倒海”从未遇过对手。在与天策府内的诸高手喂招时,也无人可破。最多是尉迟敬德也以长鞭硬拼,但也讨不了好去。寇仲先用高深莫测的一刀,干扰自己的招数,然后准确无比的找到此招的最弱点。破的竟是举重若轻,毫不费力。

    “这是我新创的招数,自己取名叫‘排山倒海’,没想到在少帅面前就是风平浪静了。”

    “好一招‘排山倒海’,若不是受到空间限制,在千军万马中这招使出来恐怕威力巨大无比、无人能挡,世民兄过谦了。”

    寇仲脚踏奇步,三步加速后,向前越起,手上井中月黄芒大盛直指李世民。两人间三丈的距离转瞬即逝,李世民知道寇仲此招其后必有变数,气贯青锋剑向前刺出。在刀剑相交的前一刻,寇仲突然掉转刀头,刀柄狠狠的砸在清风剑上。连人带刀借势略微退后,然后刀速突然加快,如水银泻地般连环劈出百余刀,刀势逐渐由弱增强。螺旋气劲左旋、右旋又或静止交替出现,选取的角度弧线,刀刀均教人意想不到,刀刀都是以命博命,不顾自身安危的朝李世民攻去,凛冽的冰寒刀气,惊涛拍岸般的不住冲击敌人。棚帐内的气温也随着刀势的增强而不断降低。

    观战者都知道寇仲是利用快刀集攒自己的气势,最妙就在于还可让对手应接不暇,压制其气势。当寇仲的气势攀至最高峰时就是最后决胜一刀劈出之时。

    李世民心中也明白这一点,而且他还知道这一刀之刀意来自于宁道奇的“鸟啄击”,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青锋剑左突右挡,滴水不漏的封住寇仲来自所有方向的攻击,静静的等待最后一刀。

    寇仲一口气劈出九刀,刀刀劈在青锋剑剑刃处,逼得李世民连退三步,屋内的温度几乎降至冰点后,突然收刀后退。落回原地开口道:“这招太累,不打了,看我下一刀。”

    李世民一愣,随即莞尔道:“少帅能进能退,能攻能守,李世民受教了。”

    徐子陵在一边看得明白,寇仲原意确是积攒气势,一刀制敌,本是八法的“战定”。但百余刀后李世民青锋剑守的依旧是潇洒自如,丝毫没有破绽,而且感觉告诉自己李世民也在暗暗的提聚功力。最后这一刀就算劈出去,也收不到意想中的效果。所以寇仲选择了放弃此招,反而暗含其井中八法“用谋”之用兵之法,以谋为本,是以欲谋疏阵,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固己的精义。

    井中月“锵”的一声重回刀鞘,寇仲连刀带鞘握在手中,斜指地下。朗声对李世民道:“世民兄我们这么打下去,如不以死相搏,恐怕千招之内分不出胜负。何不限一招数,再不分胜负就以和论,让子陵和仙子来决定最后的成败如何?”

    听到这句话,李世民全身轻松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