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秋水之兰陵隐逸》 > 从占卦、风水到出离心
    read-ntentp{fnt-tyle:nral;fnt-weight:100;tet-deratin:nne;line-height:inherit;}read-ntentpite{diplay:nne;viibility:hidden;}

    这篇发在杂谈卷,又是老原因了,就不再说了。最近的回复也不少,索性再合并为一章发之。

    [评论]1652[精华]

    好吧,被先生这么一说,我又在露肤浅了,不过有批评才有长进,我对传统文化的的理解都有失偏颇,又喜欢满口跑辞,的确是跑江湖的呀,哈哈。先生的“蠢才论”,要有几分胆量的人,才敢用心阅读体会,因为世间大多人,都属于蠢才呀,包括我在内。我老爸既帮人看风水,又喜算卦(都是个人爱好,不收费的,嘿嘿),我也没觉得什么不好????。

    作者回复:包括我在内都是蠢才。知道自己是蠢才的人,才有可能脱离蠢才。不承认自己是蠢才的人,通常都是蠢才。呵呵!

    占卦玩玩就好,从“四柱”上讲,每个人的命都有不同——有的人天生适合当会计;有的人天生适合当卦师;有的人天生适合当警察…等等等等。假如不是天生的卦师命,就尽量避免,少给人占卦。当你给人占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干涉到一个进程中——其中既有作用力,也有反作用力的。所以对于自身是有反弹作用的。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卜”,就是这个道理了。我个人经验,假如发现眉毛开始中空了,就预示算卦要停止,不然就会有相当大的麻烦。这东西适可而止就好。

    发表人:刘之豫发表日期:2013-11-0300:17点击数:0回复数:1

    [评论]1669[精华]

    先生才不是那什么哩(对先生避讳蠢才一词),以先生的造诣(此词用法不知得当否),至少在我看来,是要顶礼膜拜的,谁让我太孤陋寡闻,又不用心专研,很多时候连先生话中意思都理解不透???哎????辞职后的五险一金处理,还真没想过,收藏之????。

    作者回复:通病无须讳言。从前我的禅宗老师他说得更狠些——无知、无耻、无聊、无能。但很多学生听了都觉得是通病,所以毫无感觉。一个能把通病聚焦到自我身上,自我反省的人,就快要离开这些问题了。

    发表人:刘之豫发表日期:2013-11-001:2点击数:1回复数:1

    [评论]1715[精华]

    码完字,各处闲逛看帖,松懈了下来,学习先生的生活态度,凡事淡然处之,从容面对(不知可对);看到先生说到“也有投错胎的”,忍不住乐了??????。

    作者回复:不同的阶段须要不同的状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就在前天,我向来敬仰的当代大贤还提醒我不能再滞留在淡然状态了,而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修行有“出世”,有“入世”。只能出世不能入世的人,叫作“担板汉”(意即只认一边的人)。而且,总是淡然的人,将会全部都淡然——在智慧上也不会有更深入的企图。这个其实很可怕!不过这些对你暂时还谈不上。初期的话,“出离心”是很重要的。出离心的初步呢,则是“厌离心”。但滞留在厌离则会成为一个厌世者。其实任何阶段都不能滞留的。所以禅宗说“有佛处,莫停留;无佛处,急走过”,就是这个道理了。至于上次我说的“投错胎”可不是开玩笑,是真的哦!

    发表人:刘之豫发表日期:2013-11-0701:26点击数:1回复数:1

    [评论]1731[精华]

    感谢先生的倾力点拨!看来先生是已经“入世”修行了,自我感觉,“入世”修行,难度更大;倘若能入“出离心”,我已满足;感觉“厌离心”,很容易让人难以自拔;“有佛处,莫停留;无佛处,急走过”,看来,道理跟人生也不能滞留在某个阶段一样???

    发表人:刘之豫发表日期:2013-11-0802:5点击数:1回复数:1

    a之唯在于己心,其实都要有的,要擅于调整。没有“出世”的“入世”,只是“混世”罢了;没有“入世”的“出世”,很容易流入“遁世”。所以当那个琴师弟子问到修行关键为何物时,释迦牟尼反问他:“你的琴弦调得很紧,会怎样?”琴师答:“琴弦绷得太紧会断掉,导致无法演奏”。佛陀又问:“琴弦调得很松,又会怎样呢?”,琴师答:“太松,会不成音调,导致无法演奏”。佛陀说:“如是如是!修行亦如是!”。

    所以,当琴弦松的时候,要紧紧它;太紧的时候,要松松它。修行就是这样,万事万物都是一个道理,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无论出世入世,只是偏执一个的话,最终都将“导致无法演奏”,都将触及不到真正的智慧。

    至于“出离心”,从出离心的角度来讲,整个佛法说的就是一个出离心——出离烦恼而得解脱。当然,自我个体的出离不会是完整的出离,所以必须达到“菩提心”的“出离心”,才是真正出离心的开始(也可叫作“圣义出离心”)。至于“厌离心”,只不过是初步的初步而已。我上次引自禅宗的名言“有佛处,莫停留;无佛处,急走过”,便是一路出离而去,不在“化城”流连忘返,直达“宝所”的意思。

    [评论]重新认识你自己[精华]

    全文认真看完,对于写暴力和恐惧处感触颇深,对爱的阐述部分也有些共鸣。但是对“大死”这个概念还是有些混沌不清,等全部看完南怀瑾的再重头看吧。

    作者回复:没有“概念”,只有“真实际”。文字言语只是个路标,是个指引。庄子说“得意忘言”,就是这样。奎师那穆提是禅宗里面“老婆禅”的路子,婆婆妈妈也不少的。至于南先生…那更是万年裹脚布了…不过换作我,我也会和南先生一个风格——因为传统文化濒临断绝,所以顾不上那么多了——能说更多就说更多,再不说就真的断了…没发现我就是个万年裹脚布吗?呵呵!

    发表人:冬水主发表日期:2013-11-0808:56点击数:0回复数:1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wwwzhulang阅读最新内容。当前用户ID:,当前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