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龙凤大唐 > 第卅七 太白洞璇玑 一
    37太白洞璇玑(一)

    “臣李淳风告陛下,此谶纬所示乃是‘唐主弱,当女武王代之’。”李淳风坦然直言。

    当初他还是一个二十不到的小毛头的时候就敢上书指出当时编撰历法的傅奕的错误,并且敢跟傅大师两个人对算。李淳风还是非常有风骨地,并不是什么圆滑的人物,所以此人并不是奴颜谄媚的人。

    李世民脸色沉重,李淳风这个人他是信重的,李淳风的水平他也是知道的。当年年轻的李淳风算出了日食的日期,李世民不信,便跟他立约打赌。结果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皇帝面对铁一般的事实,只能是认输道歉。

    李世民在李治的搀扶下,艰难地从胡榻上起身。他现在的腿都有些浮肿了,只能在别人的搀扶下才能站起来。

    李世民最关心的就是李唐的未来,现在他人老了,当年什么都不怕的天可汗,突然没来由地频繁做噩梦,他梦到自己的父亲李渊,自己的母亲窦岫,当然还有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他常常梦倒建成、元吉掐住他的脖子要他偿命,他挣扎,他呼喊,但是都没有用。秦叔宝在贞观十三年就去世了,尉迟敬德也在贞观十九年去世了,再没有人为李世民守护宫门了。

    “可以化解吗?”李世民问道。

    李淳风摇头:“根据臣的推算,这个人已经在宫里了。”

    李家父子大惊,当然李治那是装的。

    李世民想了想挥手让李淳风下去,至于这个谶纬的问题,显然李世民已经有了他自己认为最好的处理办法。

    李淳风见皇帝已经有了决定也不再做嘴,自觉地退了出去。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某日,太白金星又一次在白天出现。

    根据东汉的天人感应学说,天有异变,便是预兆人间肯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其实这也是扯淡,就算天没有异常,人间少不了发生一些重大的事情。不过自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交感”,实际上在为君权寻找法理基础的同时,也埋下了制约君权的种子。

    李淳风实际上做司天监,更多地是依靠天象或者天人感应的学说来劝谏君主。至于谶纬之书,实在是涉及人类的第六感和某些特殊的地方,不过嘛十之八九都是胡说八道,偶有一、二不过是瞎猫撞见死耗子,所谓“墨菲理论”是也。

    与其说是上天的预言,不如说是李淳风本人对唐王朝的政治前瞻。

    李世民的身体已经好了许多,便带着随从在皇宫里转了转,这一转就来到了玄武门。

    当年李世民就是战略性地在玄武门埋伏下一支奇兵。虽然玄武门之变是临时策划,但是前期的准备则早已经有之。前人经验,也许就是后人效法的榜样,所以李世民亲自查看这两个玄武门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一是印证那个预言在准确性,二嘛李世民也不好宣之于口,那就是在禅让前夕,他亲自看一看禁军的情况,看看皇帝的接班人是否是真的可靠。当年李世民自己逼宫的事情他可是心有余悸,万一自己的儿子再给自己玩这么一手,那可真是大大地不妙。无情最是帝王家,李世民的心里比谁都明白。

    病中的人最是多疑,特别是李世民这样的人,他一生精明,总不希望自己晚年不谨慎落个赵主父那样的下场。

    “末将达奚交心见过大家。”玄武门的左监门校立刻下了来。

    “你是小六的夫婿吧?”李世民对这个达奚交心有点印象。

    达奚交心脸色一红,他虽然是长孙无忌的女婿,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因此得到什么照顾,他也没有把这个当敲门砖。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凭借自己的力量上来的,达奚交心就是达奚交心,而不是因为是长孙无忌的女婿才到这个位置。皇帝这么一说正戳到他的痛处。

    “李君羡呢?”李世民问道。

    达奚交心可不敢和皇帝去计较,便说:“郎君说检校了禁军,说各守门将军长期驻守一地容易造成人浮于事,所以制定更戍法,现在这里正归郑将军轮值。”

    这个问题李治请示过李世民,李世民当时还表扬了太子考虑周全。李世民点了点头。

    达奚交心说:“郑将军领人去巡视去了。”

    果然,听得马蹄声,一队人马过来,为首的看到肩舆早下了马,步行前来,拜在地上:“郑广见过陛下。”

    “仁基啊,起来。”李世民笑着把他拉了起来。

    郑广是李世民秦王府出去的老人,差一点他就当了李世民的老丈人之一。可惜魏老头跳了出来反对,而且还引用了唐高祖和辛处俭事情说事,搞得李世民也不好下手了。

    李世民和老伙计们一起谈笑当年。仿佛又回到了天策大将军的时候,只不过老伙计已经两鬓染霜,而李世民也已经青春不再,垂垂老矣。

    

    “玉会真人如何了?”李治询问一个自己派去照顾武姐姐的心腹人。

    那宫人回报道:“娘子很好,只是……”

    “只是什么?”李治当然想得到武姐姐想什么。女人最怕什么,就怕男人忘记了她。还真是,要不是李淳风那么一说,李治真还想不起武姐姐的事情来。

    那宫人说:“只是娘子很想郎君。”她也不过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初知人事,所以说出来显得很羞涩的样子。

    李治点了点头:“一切用度你找李国忠就好。稍后我会过去看她的。”

    过了一会儿薛元超引着一个绿衣服的小官员过了来:“郎君经筵准备好了。”

    李治在进入东宫以后就主动提出并设置了经筵官。组织自己的子女和妻妾听外官讲解。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省得东宫的女人们一个个的粗俗无聊。(不要以为高干子女就很一定都是有学问的素,在初唐这些人学问并不怎么地,有的人还特无聊特粗俗。开国元勋嘛,高出身的是少数,很多都是刚刚成为贵族。贵族气质的培养需要至少三代人,一百来)

    “这人是?”李治看那人也不过二十来岁,保养地比李治还年轻。

    “小臣弘文馆学士上官仪。”那人说道。

    “啊?!”李治心里一阵感叹。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高宗和上官仪的故事。高宗的软蛋和操性在上官仪的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

    “走吧,我们听听上官学士的讲解。”李治朝上官仪笑了笑,心想:“我啊,再不会让你那么窝囊地去死了。”

    

    皇帝身体恢复不少,他在两仪殿大会群臣。

    “朕自登基以来二十余年矣,总的来说老百姓能吃得起饭,日子也算安定。二十年啊,朕这个皇帝整天都是战战兢兢,惟恐有个闪失,对不起先帝,对不起祖宗。”李世民感叹道。

    “陛下自登极以来,人民富足,四夷臣服,文治武功哪样不胜过以前的君主啊?”禇小鸟同志立刻拍上了,当然也不能说小鸟全是拍马,实际上他的评价也不过分,否者那些后世的史学家一次次为太宗招魂。他这样的皇帝还真不多。

    李世民摆手做谦虚状:“只要不似前隋那样失德,我就放心了。但是呢,朕这几年老病,管理国家的事务大多是太子在操心。我看啊,这个太子还是合格的,你们说呢?”

    这种要表扬的做法,大家都心知肚明老皇帝要做什么,于是大家开始唱赞歌,为在新皇帝面前留下好印象。

    李世民点了点头:“朕老了,也不想再管那么多事情。不过太子很不错,他肯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所以。”李世民顿了顿。

    大臣们也屏住了呼吸,安静地等候皇帝宣布那个重要的决定。

    整个太极宫安静地可怕。即使一只小小飞虫飞起,也能在大殿里引起清晰的回声。

    “朕决定了。”李世民看了看太子李治,李治把头低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看不出他是欢喜还是悲伤。

    李世民又拿眼睛扫了一下臣子们,大臣们也是一脸庄严,没有什么表情。

    “朕决定禅位于太子李治!”李世民说话的时候声带都有点颤抖。

    李治下了丹樨,跪在地上,以头触地:“儿臣宁死不敢接旨!”磕地邦邦响。抬头的时候眼泪早流了出来。

    “快把太子扶起来!”王牛儿尖声道,几个宦官赶忙把太子扶了起来。

    几位大臣出班挽留希望皇帝收回成命。

    “朕想好好休息一下了,官员老了可以致仕。朕也是人啊,我也要休息一下了,你们怎么,怎么能忍心看着我成天为这个国家忙里忙外地不得安生?”李世民质问道。

    长孙无忌看火候到了,就带头说:“既然陛下心意已坚,我等自当竭力辅佐新君!”

    大臣们纷纷附和跟着表决心。李世民这个时候真是五味杂陈啊,不过看看太子却早已经泪人一样,心里稍微好过了一点。

    “那就去准备禅让大典吧!”李世民说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站起来带着人走了。只听王牛儿高声叫道:“退朝!”

    贞观二十二年十月甲子日。

    李世民在祭祀完七庙和拜谒了献陵,祭祀了高祖。李家的祖坟在反隋时早被阴世师给挖了,虾米大野虎啊,大野昺的骨头都被扔到那什么河沟里去了。(老帽按:介个阴世师就是阴德妃的爹地,庶人李佑的亲外公。现在想起阴弘智为虾米撺掇外甥造反,也可能是因为他的爹地被李二个喀嚓了的原因吧。)所以老李家的祖坟就只能找献陵鸟。

    然后皇帝在太极宫正式举行禅让大典。

    李治正式成为大唐帝国的当家人,改年号乾元。取易经“大哉乾元,至哉乾元”的意思。按制,贞观二十二年的年号还要继续用下去,过了岁首才更年号。

    李治正式尊崇李世民为上皇,并上封号为“太上神武圣文皇帝”。

    因为新皇帝登基,这个名字自然成了避讳,但是李治跟上皇说:“成王不讳诵,这些虚文本无必要,治字在天下所用颇多,一一跟该糜费民力,乞变更臣字为天下便。”

    上皇嘉纳,遂改赐新皇“李峙”,而从此形成定例,有唐一代,皇帝登基自己改名,民间也不用再因为避讳皇帝的名字搞得很忙乱。砸缸爷爷在后来评价高宗这个做法非常滴欣赏:“文皇开五百年文才风liu,而大帝则开以身行君轻民重之法,立万世基业。”

    李峙为了表示对上皇尊重,依当年上皇与高祖的例子,自己仍居东宫。

    王氏遂晋为皇后,而她的儿子李忠恰好来得时候,被封为太子。

    李峙遂依家族行字,为“守”字辈的儿子和女儿们更换名字。长子素节更为李恩,次子上金改名叫李念,长乐公主更名为李慈,安城公主(落蕊)更名为李怡,薛氏所生的历城公主取名李慧。其余子女也纷纷更改过了名字,免得其他堂兄弟姐妹为了避讳他们的名字而更改名字。

    李峙看了看那御座,叫人把它移动了一段,表示他这个皇帝不敢为先,凡事还是要先请示上皇后,李峙才会批阅。于是乎,李峙的政治生涯以“儿皇帝”开始。

    ———————————————————————————————————————————————————

    李渊和辛处俭:李渊看上了小官辛处俭的妻子,辛只好和老婆离婚并把妻子献给了李渊。李渊从此看到辛处俭就很不舒服,对他很排斥,辛处俭只好要求去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结果到任没几年就在恐惧和焦虑中去世了。

    成王不讳诵:周成王叫姬诵,是古代明君的代表人物。意思就是避讳帝王的名字在周代是没有的,到了秦始皇才开始有皇帝专用的词汇,到了汉武帝兴儒学才有了避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