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秦三千年 > 第一百零九章 范增的计划
    项羽失去了成皋这一前线据点,后方粮草供应又受到威胁,逐渐陷入被动。秦军和楚军围绕荥阳的争夺战基本结束。经此一战,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秦军倾斜,楚军由优势力量转换为劣势,不得不从攻势转为守势。

    要真正理解这次战役的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战前双方的兵力情况。

    楚军攻打荥阳的军队有大司马龙且的十数万大军(被韩信在齐地消灭);大司马曹咎的十数万大军(在成皋反击战中被击溃);领兵回彭城加强防守的项卢和薛公军十万;最后是项羽的中军,至少得有二十万,总共差不多是六十万之众。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楚军差不多是十倍荥阳的秦军,所以才能层层包围荥阳城。

    项羽本想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拿下荥阳。可是,秦军成功应用了疲敌制胜的策略,致人而不致于人,采用正面坚持、两翼牵制、敌后袭扰等战术,千方百计调动对手,有效分散项羽的兵力,经过大半年的较量,极大地消弱了楚军的有生力量,楚军的粮草和地盘也慢慢消失殆尽。

    更为重要的是,秦军只用了少量的军队就成功牵制了项羽的主力,为韩信扫平黄河以北广大区域,从北向南进攻楚地腹地创造了条件。

    有人据此甚至认为项羽最大的战略失误不是杀害楚怀王,而是让曹咎守成皋,失掉了荥阳、成皋之战。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军虽然损兵折将,但仍是兵多将广,总兵力不比秦军少。若是项羽迅速东撤,主动收缩地盘,集中兵力抵御韩信军,恐怕双方胜负难定。

    本性鲁莽无谋、意气用事的项羽,为何能够迅速崛起壮大,在各地蜂拥而起的乱军中做大做强,占得三分之一天下,对他忠心耿耿的范增功不可没。也正因为此,项羽才对范增以“亚父”相称,表达他对范增的尊敬和感激。

    在韩信军从齐地出发挺进楚地的同时,章邯已率领所部深入楚地,逼近彭城。就在荥阳秦军节节胜利之时,危险却正在向章邯军靠近。

    曹咎失掉成皋后,项羽盛怒之下,立即率大军从后方杀了回来,他打算不顾一切代价夺回成皋,却被范增制止。

    在经过长时间的僵持战后,范增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秦军的真正目的和形势的危急。如果不迅速收缩战线,将重心转移到东北线上,恐怕楚国时日不多了。

    楚军屡遭败仗,最忌心浮气躁。他极力反对项羽继续在荥阳前线采取大的军事行动的同时,密切观察着东北线秦军的动向。

    当他发现章邯孤军深入,攻取傅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南部),逼近彭城时,一直让项羽按兵不动的范增敏锐地感觉到机会到了。

    他立刻动员项羽带上大军,兵分两路,先以骑兵数万快速赶到傅阳,围攻章邯军于城内,步兵再紧随而至。

    傅阳的章邯军并不是范增的最终目标,只是诱饵而已。他计划围点打援,让项羽把主力在傅阳城外隐藏起来,驻兵十万在地形险要的地方,静静地等待韩信这条大鱼上钩。

    相对彭城,傅阳实在不太显眼,但却是彭城东据齐地的屏障。

    范增的判断没有错,很快第一条鱼就自投罗网来了,但来的却不是韩信这条大鱼。

    在得知章邯被围困傅阳后,彭越立即率部前来救援。

    早前,彭越骚扰项羽的后方,成功攻下了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离彭城较近)、外黄(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东)等十七座城邑,几乎断绝了楚军后援的粮草。

    项羽得知后,大为恼怒,留下曹咎驻守成皋,亲自率主力向东攻打彭越。项羽轻松地收复了彭越攻克的城邑。彭越只能率军北上齐地,寻找章邯军会合。当然,楚军也付出了最为惨重的代价,失掉了成皋。

    当彭越到达傅阳附近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楚军的重重包围。

    在极为不利的境况下,彭越保持了一贯的理智和镇定,在残酷的厮杀后,他带领部下成功杀出了重围。当然,因寡不敌众,部下死伤也非常惨重,但这条小鱼总算侥幸逃出来楚军的大网。

    楚军取得了胜利,但彭越的出现,也打乱了范增的计划。他原本打算织一张大网捕下韩信这条大鱼,没想到却被彭越这条小鱼撕破一个窟窿。

    在得知傅阳的战况后,韩信当然不会前来自投罗网。但经此一战,范增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收获。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傅阳城内的章邯,听说城外埋伏着项羽的主力,来援的彭城中了埋伏生死未卜,竟然主动开城向楚军投诚。

    意外得到章邯的投诚,让项羽和楚军上下士气大振。

    章邯的投城虽然意外,但却在情理之中。他早就对自己为秦将多年,战功赫赫,到头来还不如韩信一个黄毛小子感到不满。攻打齐国的时候,韩信欺骗他,利用他重修桃花峪来蒙蔽齐军,自己乘机夺取齐地,也让他耿耿于怀。让他更为不满和愤怒的是,赵政竟然还封了韩信为齐王,而自己却仍然只是一个副将。

    自从冒出了个韩信,他在朝中的前途可谓是暗淡无光。现如今,又孑然孤立地被围困在楚地。他料定韩信绝对不会前来援救,最终选择向城外的项羽投诚,也是在情理之中。

    曾几何时,章邯在帝国最为危难的时候,甘愿冒着生死赴宴诈降,却在目前这个节骨眼上投了楚军,真让人唏嘘。

    当然,那时的他是帝国的唯一希望,身受始皇陛下的所有重托,精神上不太可能会出现背叛,就算是偶尔出现投敌的念头,自己也会觉得可耻,而如今的境况却完全不同。人一旦感到不公平,就会不顾一切地变得偏执和疯狂。

    ;